之四

西藏行  XI ZANG XING

由于那里是高海拔地区,而且路途遥远

因而我对今生今世,能否到西藏去走一走,看一看,曾心存怀疑。

 

 

 

01
  • 南伊沟

通过一个边境检查站与景区管理站,我们的旅游巴士沿着一条河边的路道往山里开。一路高大树木林立,让人感觉这不是在西藏地区,似乎到了亚热带地区。确实如此,这里虽然属于西藏,而且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但是这里位于山谷之中,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吹到这藏东南地区,从而形成了与拉萨以西、以北截然不同的景象。如果说拉萨拉萨以西、以北乃至其西南地区的景象以雄伟、神奇、荒凉为主,那么林芝的南伊沟地区则呈现出秀美、原始之美,植被繁盛而且种类众多,借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那就是享受着翠绿的“视觉盛宴”。
然而,最令我们陶醉的是一段原始森林的景区。通常说来,景区基本上都是人工制作和管理的。但是在南伊沟,我们所到的原始森林景区,除了方便游客游览的栈道和几处很像是猎人的小木屋以及通往这里的公路之外,基本上保持了它的原始形态。那高大的树木遮天闭日,那曲折的林间小溪潺潺流动,给森然的林间带来几点闪亮,那青绿的菌类依附在树干的表面,那倒伏于地的或死去或折断的树木,那绿茵茵而平整的草地,那小小池塘中蓝幽幽的水,很像川北的九寨沟,那行走在栈道上身着鲜艳服装的游客,……构成了这里的诗情画意。身居于此,享受着“视觉盛宴”,贪婪地呼吸着富含负离子的氧气,真是难得的人生享受。
南伊沟还有令人称奇的是阴阳树。所谓阴阳树,就是阴阳同体的一棵大树,在树干一米高的地方长出了男性生殖器官,那根小树干挺夸张地向前伸出,其下则是自然形成的一个黑乎乎的洞,而且那洞的边沿竟然还长着一丛青草,很像女性生殖器。景区管理部门专门做了台阶将其围了起来,并且在边上还立了一木牌,略加介绍:当地的珞巴族人将其视为神树,并且每逢节日围着这棵神树跳生殖器舞,以祈求人丁兴旺。可惜我们没有机会观赏珞巴族人的这一舞蹈。
 
 
02

 

 

  • 石锅鱼和藏香猪

到了西藏,我们一般人都要品尝酥油茶、吃青稞饼,喝青稞酒,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芝的石锅鱼和藏香猪。
我们平时所见的的锅大多是金属的,以铁锅最为常见,当然也常见到沙锅和陶瓷锅。至于石锅,我还是到了西藏林芝才听说。对于导游的介绍消费的东西,我向来不感兴趣,其中不乏夸张,基本上都是与商家配合掏游客口袋里的钱,所以我在旅游中一般不会按照导游的鼓噪去购物。但是当我听说居然还有石锅,眼睛确实一亮,不管这石锅烧出来的菜究竟什么口味或者增加什么营养,也不管石锅鱼的价位如何,我与人合伙订了一份石锅鱼。之所以这么订,我还考虑到在内地现在吃的鱼绝大多数是鱼塘里用饲料喂养的,饲料中很可能含有激素,而西藏的鱼由于藏族人不吃鱼极有可能是野生的,现在经过石锅的烹制,味道应该与往常的不一样。晚上在林芝县城的一家饭店里,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其石锅鱼。当服务员端上像饭桶一样的热腾腾的石锅时,我们看到这是一种青石制成的锅,菜就在里面。吃到嘴里,味道确实比较鲜,到底是石锅烧制还是添加了我们不知道的某些佐料抑或鱼是野生的原因?我们不清楚。这家饭店菜虽然贵,但是量很足,三四个人吃一锅,绰绰有余。
还是在这家饭店,我们品尝了藏香猪的猪肉。藏香猪与我们内地的猪不同,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内地的猪基本上是养在圈里,靠喂泔水和饲料长大的;而藏香猪则是散养的,在野外靠吃野草长大的。当旅游巴士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时,我们不时可以见到路边悠闲的藏香猪。二、内地的猪长到宰杀的时候,一般都达到200斤以上,有的可能达到500斤;而藏香猪则小多了,到宰杀时往往在30斤左右,甚至更小,只有十几斤。但是,藏香猪的肉确实很香,而且细嫩,味道不错。就是价钱很贵,这也难怪,在西藏,据说,许多物资都需要从内地运来,因而物价总体水平比内地贵得多。
 
03

 

  • 秀巴古堡

秀巴古堡。古堡的名字本来是一个地名,在汉语里给人感觉有点诗意,具有柔美感。然而这是藏语名字,其意义却非常恐怖,意思是“剥皮”,血淋淋的。关于这个地名,还有当地流行着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秀巴,该地居住着两个不同教派的僧人,他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寺庙,东边是黄教,西边则是苯教,两个寺庙由于教派不同,引起了争斗。当时在这里,苯教的势力比黄教的大,在一场激烈争斗之后,苯教寺庙的僧人将黄教寺庙的主持禁锢起来,并将后者活活剥皮,因此该地得名为“秀巴”。那么,这里修建的古堡群也就称为“秀巴古堡”。
7月14日早晨,我们乘车到这里参观。古堡群建在一块比较平整的高地上,右边依着高山,左边则可俯视一片平地。据说,这些古堡建于唐朝,主要是作为监视和通报敌情。古堡一个七座,如果从山上往这里看,古堡按北斗七星排布。由于天气阴沉,乌云密布,由片石垒建成的古堡显得特别阴森。导游引导我们关注,这些古堡有的已经开裂,形成像闪电一样曲折的缝隙,有的顶部已经坍塌,但是没有一点倾斜,仍然耸立着,而且这一立就立了一千多年。我们沿着古堡间的碎石甬道前行,道两边长有许多桃树,大概时节已过,树上没有红艳艳的花,只有浓绿而湿漉漉的叶子,树干黑黝黝的。许多树干的枝杈间留有玛尼石。经过这条甬道,我们来到了一座颓圮的古堡前,大量着这一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建筑。该堡大概有20多米高,四方形,就像一把折断的剑指向天空。进入堡内,有些阴暗,只有上端露出亮光。不过,从这里,我们闻到了历史的血腥的气息。
在古堡群附近的一处平台上,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格萨尔观景台”六个字。看来这个古堡群与藏族史诗中的神话英雄格萨尔还有点联系。
 
04
羊卓雍错
  • 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7月15日,我所参加的日喀则旅游经过羊卓雍错,欣赏到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
当天早晨,我们从拉萨出发时,正下着暴雨。我估计这样的天气在拉萨大概并不当见,但是我担心如此一直下雨,不仅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行程,还可能影响到我们观赏自然美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离开拉萨大概一个小时,天气就转阴,等我们行到盘山公路时,天气变得时晴时阴,变幻不定。车在宛如腹中大肠一样的盘山公路上行了大约20分钟,终于从山麓来到了岗巴拉山顶。车在山顶的停车场上停了下来。我们下车便见到山的另一面原来有一大湖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山顶望下去,羊卓雍错显示其独特的美。她既不像我先前见到的纳木错与赛里木湖那样一望无际,也不像镜子一般的新疆天池,而是不成规则的形状,随山棱而赋形,就像遭到临海地区的地图一样。羊卓雍错的水即不像巴松错的水那样的碧绿,也不像纳木错的深沉阴暗,倒更像大海一样呈蔚蓝色,或许是天空映照的缘故。俯视羊卓雍错就像三四年前在吉林长白山观看天池一样,天池的水就像蓝幽幽的酒令她陶醉,但是那里的视界不够开阔,更令人感到心里发堵的是,某个败家子悍然将祖先传承的天池的一大半割让给了朝鲜。而今到了这山上观赏羊卓雍错,视野十分开阔,地面的山都远远低于脚下的山,而这个高原湖泊则像幼儿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虽然此时的天空不时为浓厚的云所覆盖,而且山顶上寒风凛冽,但是心情仍然不错。
岗巴拉山顶虽然也有海拔5000多米,但是停车场几乎停满了车,游人自然不少,而且还有不少在此兜售纪念品的藏人。有些藏人牵着藏獒、牦牛和马供游客拍照留念。因此,山顶上熙熙攘攘,并不荒凉,与一般集镇的农贸市场差不多。
在山顶上观赏了羊卓雍错,我们上了车。旅游巴士便从湖泊这边沿着盘山公路下了山,于是我们离湖便越来越近。导游在车子行进时建议我们,等车在湖边停下后最好亲手堆一堆玛尼石,为自己也为亲友祈福,再到湖边与湖水亲近亲近。车在湖边的一个停车场停稳后,我们下车就到湖边捡几块石头堆玛尼石。此时,我才觉得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等我将第二块石头放到第一块石头上的时候,便发觉找到其平衡点并不容易,等叠到第三块石头的时候,我的玛尼石堆就显得非常不稳,摇摇欲坠。我想这恐怕在我堆石时没有好好的选择材料。经过一番琢磨,我终于将四五块石头垒叠起来了。然后双手合十,对着自己的作品拜了两拜。就在垒叠玛尼石堆时,我发现湖边石头与其他地方的有些不同。这里的石头有不少是呈乳黄色,在湖水里淘洗后还有些玉的光泽,而且上面还有几个深浅不一,布局不均的小孔,觉得很有艺术性,于是拣了两块到湖水里洗洗后装进塑料袋带了回来。后来将其中的一块取名为《源泉》,送给了我的一位作家朋友。
 

 

05

 

  • 卡拉庄园
在我参加的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行程中,唯一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就是参观从拉萨到日咯则所经过的卡拉庄园。据说,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农奴主的庄园。当导游说带我们去这个庄园的时候,我还以为要接受点政治思想教育,毕竟在我们到西藏来的10几天里,几乎将所谓的政治抛到的九宵云外。不过,参观过这个庄园后,我们这些游客并没有被激发起什么阶级仇恨,因为庄园的解说已经将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意识形态冲得淡淡的。给我们作解说的是一位藏族汉子,他向作自我介绍时告诉我们,他是农奴的后代。
卡拉庄园不算大,也就两千平方左右,一个院落,一座呈J形的二层楼。楼下的房间窗子比较小,里面光线不足,里面比较阴暗,据说是堆放杂物的地方。我们问农奴是否也住在这些房间里,解说员说他们基本不住在庄园里,住在附近自己的房子里,只有那些没有地方住的,才住在这里。
我们参观的重点在二楼。在一处图片面前,我们停住了脚步,了解到旧西藏对于农奴所行使的砍脚、剁手、挖眼等酷刑。解说员只说了一句那是处分犯罪就带我们去别的地方参观了。
进入二楼的屋子,我们觉得这里不仅非常宽敞,而且也很明亮。这时候,解说的讲解也很来劲,他不仅讲了庄园主在1949年前就引进了西方的洋酒及各种器具,而且介绍了他与西藏高层社会的交往,语气中充满着敬佩之情。他还告诉我们,庄园主的帐房先生到了“和平解放”后担任了自治区的政协委员。
在庄园二楼的展厅里,我们见到了人骨制成的笛子和头盖骨做的灯具。对于这两个物件,连同人皮绘制的唐卡,我们早有所闻,觉得西藏的农奴主太残忍了,但是我们听了解说员的讲解,终于了解到其中的某种宗教意义。据解说员介绍,那笛子是由少女腿骨制成的。这个少女当时18岁,因为坠崖而死,经过其父母同意,少女的腿骨被献了出来,制成了笛子。少女因此在死后能够将身体的某部分奉献出来,家人感到荣幸。可惜那笛子在展柜里存放着,不知道由这人骨笛吹出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实在想象不出来。
同样,头盖骨做成灯也是死者立下遗嘱或者家人替死者所作的奉献。而且,解说员还表示,并不是每个人死后都有资格奉献其身体的,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这样的待遇。或许死者在生前已经想象出,将来头盖骨灯点起火苗的时候,他的灵魂就在这火中跳舞。唐卡所用的人皮与此相同,那是高僧活佛去世后所献。由此看来,认识一件事物不能仅仅依靠我们的经验和常识,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真实意义;否则,我们就可能误读。
06
  • 遭受污染的西藏

     

     

     

西藏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很圣洁的。以前,我们从许多影视和图片中看到的西藏是一尘不染,非常纯净。如今我身临其境,先前的想象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虽然西藏的污染与内地许多地方比还是小的,但是让人见了仍然感到心痛。
我们在去日喀则的途中,经过一个叫乃钦康桑的山峰时。车停下来,让我们欣赏冰川景色。我们以前在影视和图片中都看见过美丽如画的冰川,那很像是童话世界,纯洁澄澈,晶莹剔透,看了她,自己的心灵仿佛也被净化了,心中的杂念随之消失。然而眼前的乃钦康桑峰所披挂的冰川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仅谈不上美,而且简直是丑极了,就像一旧得发黄发黑的棉絮披在山峰上。美丽的冰川为什么会如此丑陋不堪呢?据说,国内某大腕导演为了拍一部抗英侵略的爱国主义电影,为了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居然在山上通过爆炸人工制造雪崩,结果留下这丑陋的景象。其实,根据现代科技,完全可以利用电脑动画制造这种效果;如果不行,还可以借用前人拍摄的影视资料;实在需要还可以与冰川专家联系在特定地区等待自然雪崩。但是这位大腕导演却选择了人工爆炸,制造了这丑陋的景观,西藏的有关部门居然还批准了这个爆炸。现在这一景观已经作为人类的罪孽永远留存在乃钦康桑峰。
西藏之所以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怀着朝拜的心理前来游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人们心目中,这是地球上仅存的几块净土之一。然而这块净土现在也在遭遇污染的侵蚀。且不说当下中国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与泛滥起来的实用主义可能正在向西藏这块净土蔓延和侵蚀。就自然环境来说,污染问题不可忽视。在青藏公路上,各种大型卡车就像乌贼一样放肆地喷着浓浓的黑烟驶向西藏;在各个自然景区,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炫耀般的挂在树梢上或者坦然地躺在草地上;……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象谁不感到痛心呢!
 
 
西藏很大,在中国的版图上仅次于新疆,因此要将这块广袤的地方游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就是经常去西藏甚至在那里生活与工作数年的人也未必能走遍西藏。而我在西藏境内旅游仅仅一个多星期(还有10来天是在去西藏的途中),是很短暂的,就连拉萨都没有好好地游一游,况且我所游的西藏的几个地方,仅仅是西藏很小的部分,还有许多令人震撼的美景与独特的风土人情、神秘的神话传说,都非常令人遗憾地失之交臂。不过,到任何地方旅游都是在读这本书,我们不可能将书上的每句话细细品味,许多时候读得都是粗枝大叶、一知半解或者不求甚解。从客观来讲,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将一个地方的所有美景细细观赏、将其所有的民风民俗了解透彻,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略知一二;从主观方面来说,我常常感到自己是一个相当浮躁的人,很少有沉下心来的时候,参加旅行社组织旅游,由导游带着,心更是静不下来。我们的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正如导游所说:“上了车睡觉,停了车撒尿,到了景区赶紧拍照,回到家里别人问起,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导游带队与解说,不过是例行公事,完成任务,最关键的是大量购物可以给他/她带来实惠。因此,我的西藏之行只能说接触到一点皮毛,还有许多遗憾等以后有机会再尽可能减除。当然,我更清楚,有许多东西可能成为永远的遗憾,在今生今世是无法消除的,人生就是这样。我相信,肯定有人与我同感。
2012年9月5日于扬州存思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