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西藏行  XI ZANG XING

由于那里是高海拔地区,而且路途遥远

因而我对今生今世,能否到西藏去走一走,看一看,曾心存怀疑。

 

 

 

01

 

  • 夜过那根拉山口

 
这次西藏之行,我们穿过了好几个山口,有橡皮山口、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那根拉山口、色季拉山口等等,但是我觉得那根拉山口最值得记一笔。那根拉山口是当雄通往著名旅游盛地纳木错的通道。我们根据朋友的建议,早晨5时左右就从当雄出发,我们到底那根拉山口时天还没亮,而且夜空看不到星星和月亮。通过山口我们就要下山,但是下山的路不仅陡峭,而且还要转弯。由于汽车的车灯只能直射,我们弄不请前面道路的转向,我只好下车,拿着手电筒到前面照照,看清道路再开车下山。当我钻出车子,立即感到寒风扑面而来,不由打了个寒噤,手也有些抖。用手电筒照看了道路后,我上了车,告诉X兄道路的转向,再缓慢地沿着公路下山。
等我们游览过纳木错回来再经过次地时,我们发现夜里过来的路道竟是那么陡,而且还很长。在一个地势比较平的地方,停着几辆车,一些人用饮料瓶从路边的小溪接水往车轮上浇,车轮立即冒出一股雾气,原来车在下这段坡道时需要不断地刹车以致车轮的轮毂发热,需要用水降温,否则就很容易出事故。想到夜里我们行了这段路,真是感到后怕。原来我们夜间经过此地时并不知道道路的陡峭程度与弯道角度,真所谓“无知者无畏”。我们看清楚那根拉山口的路况,不由又打了个寒噤,我们夜间行车原来是何等的危险啊!我们居然在不甚明了路况的情况下驾车通过了这个山口,真是托神灵的护佑啊!
 

 

02
  • 晨游纳木错

 

 

 

纳木错是西藏最大,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湖。外地人来西藏旅游,只要有可能都要到这里来游览。7月10日凌晨,我们从当雄来到了纳木错。刚到这里的时候,天才蒙蒙亮。我们在停车场停妥了车,便来到了湖边。从我们下车的地方到湖边大概有1公里左右,等我们来到湖边时,那里已经有一些人在湖边逡巡,好像是等待看日出的。再看湖边不远处的小山顶上也有不少人,可能也是想一睹雪域高原太阳升起壮美景象。

可惜天公不作美,东边的天空虽然现出一丝亮色,但是整个天空都是阴沉沉的。头顶上乌云压得很低。这样天空的映照下,湖水也显得很阴沉,决没有想象得那么清澈、剔透和温润。我曾经想到中学生作文里常用的诸如“情人的眼睛”,“温润的碧玉”等词语来形容早就向往的纳木错,然而,眼前的湖水与乌云一样沉重,令人感到压抑。就是远处的山也给乌云涂成了深褐色,或者说天空的云、湖对面的山以及眼前的湖水都是那么阴暗。更令人难受的是,此时虽然是盛夏季节,但是湖边却很冷,我尽管穿上了保暖内衣、厚厚的外套,外面还裹了一件羊毛衫,但是仍然不敌湖边的寒风,感觉就像是置身于寒冬季节,双腿还有些瑟瑟发抖。夏雷穿得更单薄,当然更感到冷。于是我们在湖边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作个纪念就赶忙离开湖边了。

离开湖边,我们来到停车场里的一家四川人开的饭店,吃点东西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到的时候大约七点半钟,饭店里还没有客人,显得非常冷清。饭店的老板娘见到我们,非常热情,将我们引到火炉旁烤火,并且往炉中添加了牛粪饼。我们围着火炉烤火,老板娘给我们准备早饭。不一会儿,热腾腾的早饭端了过来。我们很快就吃完了早饭,但是没有马上离开,与老板娘打过招呼,继续烤火,老板娘慷慨应允,并且与我们聊天。她说她和她的丈夫到这里来开饭店,一年只在这里开店几个月,9月份天气寒冷时这里封山,根本没有游客,他们夫妻俩于是歇业回成都,直到第二年4月再过来。我问她回到成都后你们干什么呢?她说就忙于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丈夫出去打工。看来,他们夫妻俩虽然开了饭店,但是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饭店老板挑着两麻袋牛粪饼回来了。这两麻袋牛粪饼少说也有七、八十斤,在这高海拔的地方,我们就连爬个坡,多走几步路,都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然而饭店老板却挑回了两麻袋牛粪饼。这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通常像这样繁重的粗活,都是由店里雇佣的小工来做,但是老板做了。可见,他们虽然开着饭店,挣的钱并不多。老板与老板娘一样,都很壮实,年龄在40岁左右,形象上看很像农民,根本不像一个饭店的店主。老板告诉我们,这些牛粪饼是他们饭店的主要燃料,是藏人从牧区收集,然后运送到这里,再由各家饭店派人去购买。我说如果用手推车或者平板车来拖,或者由卖牛粪饼到将其送到各家那就方便多了,也省力多了。老板说这山里找车很不容易,而藏人不愿意将牛粪饼送到各家,他只好买了挑回。谈到这里,我们表示对于饭店的物价比较贵还是能够理解的。

在纳木错,我们虽然没有欣赏到传说中的迷人的景色,但是我们并不感到遗憾,我们对于这里的生意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03
  • 徜徉在布达拉宫广场

就像天安门之于中国北京的意义一样,布达拉宫可以说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7月11日上午,我来到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广场,观赏这座代表藏族最高艺术的建筑。
相信许多朋友对于布达拉宫都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为图书资料、影视报刊和发达的网络都以极其丰富的文字、图片和影象加以详细的介绍。所以,我就没有必要对它作知识性的介绍,只想谈谈我的一点观赏感受。
我非常惊叹于藏族同胞的智慧,将整个布达拉宫建在一座小山头上。这个小山头在周围山的衬托下虽然显得并不高,但是从地面到山顶仍然有好几十米高。布达拉宫就是依照山势修建的。这种依山建造的宫殿据说不是整体设计的,而是由几代达赖经历了数百年从上到下建造的。那么,这样不同时期的建造最终融为一体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同时,望着眼前的布达拉宫,我的头脑里冒出了另一个问题——当然不只是关于布达拉宫,而且涉及所有建筑在高山上的古代建筑:在没有现代大型机械的古代,那些粗重的建筑材料是怎样运到建设工地的?尤其是在续建布达拉宫的时候,下面的已经建好,那么再往上运送建筑材料和工具又是怎么办的?显然这包含着古人、藏人的聪明才智,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到了我们这些不知情的人这里就变得非常深奥而神秘了。
到拉萨旅游的人一般都要到布达拉宫里面参观。我当然也向进去看看,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去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门票难购。据说,布达拉宫每天售出的门票是很有限的,如果想进去参观,须提前预订,或者找人购买。我也曾想托西藏社科院的蓝国华先生代购,但是考虑到给人家添麻烦,就没有提出;二是布达拉宫建在小山头上,最高层相对高度据目测要有四五十米高,这个高度在平原地区不算什么,我很快就可以爬上去;但是在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地区,要爬几十米高到达这座宫殿的最高层,对于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来说,身体能吃得消吗?况且前些天的高原反应令我对爬高有些恐惧。再就是,据说参观布达拉宫的人很多,管理方总是催促着人快看快行,很难静下心来细细的观赏和品味。与起走马观花地遛一圈,留下遗憾,还不如不看,让她在我的心目中保持美好的想象。既然不能进入布达拉宫参观,那就坐在其广场东侧池塘边的树下,就让我好好面对则着这雄伟的古典建筑凝神注视吧。在这专注凝视中,我的胸中不由涌起诗兴:

 

就让我这样凝视你吧

你俯视着我

雄居于山巅之上

我的肉体格外沉重

无法与你融为一体

 

那就让我的目光飞越

那就让我的神思飞越

那就让我的情感飞越

那就让我的灵魂飞越

 

篮天下苍鹰在盘旋

篮天上百云在飘动

天穹的星星眨着眼睛

天穹的月亮注视大地

 

布达拉宫与我一道

在冉冉飘升

 

凝视了一段时间,我来到布达拉宫广场上散散步!徜徉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天安门广场上。首先,进入广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检,就像在机场通过安检一样,就连所带的饮料都要喝一口以证明没有问题;其次,布达拉宫广场的格局与天安门广场很相似,在布达拉宫广场前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宽阔大道,很像天安门前的长安街。天安门广场正中有树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是其南端则耸立着和平解放纪念碑,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布达拉宫广场显然没有天安门广场那么大,而且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边还有毛氏纪念堂,而布达拉宫广场到和平解放纪念碑为止,其南除了一展览馆式的建筑,着往南就没有空间了。
广场上游客不多,大多是外地来的。人们在广场上溜达,拍照纪念。有些外地游客对藏族服饰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颇有商业头脑的人在广场上向游客们出租藏族服饰。一些女游客穿上藏族的裙子,摆个姿势,还真有模有样,特别是有舞蹈天赋的游客就那么轻轻地转动起身体,真像藏族同胞在跳舞。还有些男士穿上藏袍,戴上藏式帽子,模仿着藏人的动作。当这些穿着藏服的游客舞动起来的时候,给他们拍照的不只是他们的亲友,还有其他游客,包括我在内。我以为这也是布达拉宫广场上的一景,虽然不能说这一景有多少文化内涵,但毕竟是一种乐趣。
真正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象就是在布达拉宫广场的周边地区,许多藏人在磕长头。磕长头是藏传佛教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广场东侧的池塘边,大树下,西侧的空地上都有不少人在磕长头,他们神情静穆,手攥乌黑的佛珠,头对布达拉宫,一遍又一遍地仆倒,起立,再仆倒,再起来……他们每磕一个长头,手里的佛珠都要挪动一个,嘴里还念叨着可能是经文。我坐他们附近的一张椅上看着。不知不觉间,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回来以后,我还写了一首小诗《坐看磕长头的人们》:
 

一遍一遍又一遍

究竟做了多少次

只有乌黑的佛珠知道

藏人磕起了长头

令时间敬畏

 

时间退场后

灵魂像白云

轻盈飘扬

 

坐在不远处的我

目光随着磕头起伏

世俗退场后

灵魂与藏人融为一体

 

还值得一提的是,布达拉宫广场东侧南端有个供人休息的小公园。这个小公园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主要是那里的树长得很艺术。它们虽然不是长在花盆里,而是在小河边。树干很粗,然而不是像别的树那样直上直下,而是扭曲得像蛇,看那样子显然不是人工的而是自然长成的,所以每棵树的形态各不相同,让人觉得大自然也很有趣味。
04

 

  • 八角街

     

八角街位于布达拉宫广场东边,与广场相隔几百米,它以名闻中外的大昭寺为中心,形成一个颇似八卦的街区。在到布达拉宫广场游玩之前,我到这里参观。
与布达拉宫广场的安检相比,这里更加严格。不仅要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而且还要查看身份证。通过安检,我们进了这个拉萨最繁华的街道,可以看到每个街道都有全副武装的军警在巡逻,他们一手擎着盾牌,一手拿着警棍,十分威武,然而使这里的气氛有些紧张。不过,八角街仍然很热闹,街上人很多,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而且,街上的人基本上若无其事,各自干自己的事:做生意的做生意,游玩的游玩,逛街的逛街,礼佛的礼佛……街道两侧摆满了商品摊,各种宗教用品、生活用品、艺术品、藏地特产琳琅满目,特别是据说从尼泊尔进口的银器、从缅甸进口的玉器以及当地的铜器、玛瑙、天珠、绿松石等等引人注目。穿着藏式的、汉式的以及其他民族服饰的人穿行在大大小小的店铺之间,有些商人则在街角处以手语比划着做冬虫夏草交易。不少摊贩在摊点旁向游人兜售各种纪念品和工艺品。
八角街的建筑可以说是典型藏式的,墙面大多用石开砌成,由于没有打磨,这些石块比较粗糙,从而使整个建筑显得比较粗犷,颇合藏人豪爽的性格。有些建筑涂上涂料,有些没有涂,所涂的以土黄色为主。有些人家的墙面上以彩石镶嵌,有些梁栋、门框与窗户上涂有彩绘。八角街的住户住的大多是二三层楼的建筑,但是大多是庭院式的结构。门口通道的墙面上绘有壁画,内容以藏族神话、传说与藏地风景为主,色彩非常鲜艳。
徜徉在八角街上,我总想寻找一些与内地不同的东西。除了那些藏文招牌、招贴、标语与商品包装,藏人的服饰以外,我特别留心藏人的独特的风俗。在大昭寺附近,有一位老者,大约60多岁,提着一只水壶,行走在人群,引起了我的注意。果然,很快有不少藏人围了上去。这些藏人大多在50岁以上,有男有女,他们向壶伸出手,老者向他们的手里细细地倒出淡黄色的液体。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液体,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只是在旁边看着,并且拿出相机拍下这情景。这些藏人接过壶里倒出的淡黄色液体就往头顶上抹,嘴里和念叨着什么,可能是藏语,反正我没听懂。但可以猜想那液体可能来自寺庙,具有某种宗教意义。在大昭寺前面除了有许多藏人磕长头以外,还有不少人从地上捡起一种草往白色的塔里投。塔里燃着火,烟从塔顶冒出,这情景很像我们汉族人到寺庙里敬香一样,大概都是为了祈福禳灾。后来,我在许多藏人家的门前都见到这样的白塔,只是规模比这小多了。我在参加旅行社的旅游时,导游介绍时说到过它的名字,只是我的记性不好,忘记了。
 
05
  • 结巴村

     

结巴村是林芝地区的一个藏族村庄,其名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这个村子里人大多是结巴。其实,这是藏语村名。村头立着一块碑石,解释“结巴”在藏语里的意思“被人遗忘”,这就是说“结巴村”地处偏僻,很少有人来访,也就是说被人遗忘。看到这块碑石,我颇有感触,写了一首诗:
 

不知是被语言所遗忘

还是遗忘了语言

不知是被世人所遗忘

还是遗忘了世人

 

应该相信

结巴村不会被神灵遗忘

因为她的心底住着神灵

 

有了神灵

结巴村就不会孤独

有了神灵

结巴村就自由自在

 

白云每天抚摸结巴村

星星每天看望结巴村

雅鲁藏布江传递着消息

繁茂的树木永远作伴

 

结巴村并不孤独

孤独的只是时间

 

现在随着游客的到来,结巴村不再“结巴”了,开始走进无数游客的视界。我们在村子的一条主干道上下了旅游大巴,观察着这个村子。村子的房屋基本上就在这条主干道的两侧,以二三层楼房为主,房屋顶部大多呈绿色坡形。据说,藏东地区许多民居都是内地各省市援建的。每个省市按照统一的色彩援建房屋,因此,我们在来林芝的路上可以见到蓝色、红色或绿色的房顶。我在主干道上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拍站在街道上的自己,作为纪念;另一张则是拍的纯粹风景照。
拍了几张照片后,赶紧跟着导游走。导游带我们拐到村子侧面的一座小山。小山用木板修成了上山的栈道。这与许多山地风景区用条石或就地凿成的山道不一样,通常只有沼泽地才用木板铺栈道。随着栈道我们上了山,山腰间有一凉亭。进入亭子,我们凭栏远眺,美丽的风景尽树眼底。一条蓝色的河流从天边的山处蜿蜒而来,在亭子脚下的一两公里远的地方从村边绕过。上面是蔚蓝色的天空,远处是黛色的青山,近处山间是茂盛的树木与掩映在青翠树木中的藏东式房屋。原来,结巴村并不孤独,自古以来,上有云霞光顾,下有青山相伴,还有河流环绕,这是多么幸福啊!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享受这样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呢!也许这是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的感受,结巴村的人们究竟怎么想的?是否像我们这样浪漫,不得而知。因为我们来去匆匆,没有机会与结巴村的人交谈。或许他们渴望着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繁华世界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