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在瓜州吃瓜

 

今天,要去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

 

清晨,太阳还未升起,嘉峪关城还显冷清,我们车出城往敦煌而去。

车中有人问,我们去不去嘉峪关城楼呢?司机导游小彭说,参观莫高窟必须在下午2点前入园,过了时间就进不去了,所以得赶路,城楼就不去了。

嘉峪关到敦煌有350多公里,路上至少要45个小时。何况这个时候去城楼,时间还早了点,人家可能还没开门,不去就不去了。

以前,我去过渤海之滨秦皇岛的“老龙头”,那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关口,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到了此地,却未能登之一望,确为憾事。不过,也只好如此了。

 

车过瓜州,小彭介绍说,瓜州是他的家乡。瓜州的瓜很甜,并且吃瓜不收钱,可以随便吃。

到了瓜州服务区,小彭把车开到一家商店门口,叫大家下车,吃瓜去。并且特别强调,这儿的人老实,不宰客。购物嘛,愿购就购,不愿购也就算了。

 

这店里有两个女老板,一看有客人来,热情地急忙就去拿了一个蜜瓜切开,招呼大家吃。边切边说,这瓜随便吃,不收钱的。众人倒也不在乎收不收钱,而只想品尝一下这瓜州的瓜味道怎么样,是否如讲的那样。

我随手拿起一块尝了,确实不错,甜脆清凉,清爽宜人,确也解渴,甚是好瓜。

 

瓜州产瓜,历史久远,古已有之,古时瓜州的瓜称其美瓜。瓜州历史悠久,约在西汉时,西方甜瓜传入中国,就在新疆哈密和甘肃瓜州一带种植。《汉书·地理志》载:“古瓜州地生美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去。”唐代时,因地产美瓜,而称瓜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瓜州,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明朝废除,改设罕东卫。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置安西府,民国二年改为安西县,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

对瓜州的称谓,民间有说,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的是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经该地,身染重病,一郎中诊后,言之乃系心火上泛,食用美瓜即可,腊月天好不容易找来三枚蜜瓜食之,病得痊愈。以是之故,即为该地取名“瓜州”。也有说,张骞回到长安,奏请朝廷批准,在此地建了一座城,名曰瓜州。

当然,民间故事不为史记,不必信真,但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说明此地种瓜历史久远,其瓜也名。

瓜州蜜瓜是瓜州县特产,曾有人作诗赞曰:“冰泉浸绿玉,霸刀破黄金;凉冷消晚暑,清甘洗渴心”。到了瓜州,不品其瓜,还真难说是到过瓜州。

其实,瓜州不仅产瓜,因其曾是古丝绸之路商贾重镇,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上的明珠,瓜州旧地留有许多古迹。位于瓜州县城南70多公里南山峡谷的榆林窟,亦名榆林寺、万佛峡,为国务院19613月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存的西夏和元代壁画,别具特色,独树一帜。由于榆林窟与莫高窟地域相连,营建历史、石窟建筑、彩塑以及壁画的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又基本相同,并同属“敦煌石窟”这一艺术体系,被誉为莫高窟的姐妹窟;东千佛洞,以内容丰富的西夏壁画称绝于世;而锁阳城遗址则为古代瓜州的郡城遗址,古丝绸之路咽喉的一大古城;破城子遗址为汉唐时代的常乐县城;……等等。若有兴趣,多安排一天时间,在瓜州来一次寻古探幽倒也值得。

 

吃了瓜,老板娘开始不停地推介店里的特产,野生黑枸杞、红枸杞、锁阳、还有新疆的干奶酪、奶制品、雪菊、……,等等。一句“买够300元,包快递到家”让我动了心。出门转悠几天,总得买点土特产作为伴手礼回去送亲友。就选了点特产,让老板娘打包寄回。

 

有几个游客出去进了别的店,司机导游站在车旁嘀咕起来,大意是在这店吃了瓜,又去别的店购物,有点那个。看来,这旅游购物还要懂点道上的规矩啊。

上车后,司机导游解释说,拉客人来这店,他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就是吃了几块瓜,得了一个杯子。不用说,我们也都能理解。

 

 

回望莫高窟

 

瓜州到敦煌120多公里,不一会就到。

 

敦煌莫高窟景区外,自然有一旅游小镇。司机导游说,中午吃团餐,每人30元,不要自个去找餐馆了,以免耽误时间。

我们这个团,旅行社只管早餐,午餐、晚餐都是自行解决。这样也倒方便,到了一地,游客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口味爱好,也有喜欢专门寻吃当地特色小吃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减少很多矛盾。今天是为赶时间,才凑一起吃顿团餐。

这团餐应是程序操作,进了餐馆才坐下不一会,菜饭就上来了,味道也还行。

 

小彭带着大家的身份证去购景区门票。我们三下二下吃好饭,也跟往景区大门去。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参观莫高窟,实行实名购票,还要提前预约。门票分A票、B票两种。B票每天7个场次,按预约提前30分钟到场。

 

同样的按规定扫健康码、刷身份证入园。进了景区大门一看,有区间车站,开始还以为走错了,离洞窟还远着呢。

大约5年前,我曾到过莫高窟。记得那时在停车场下了车,就到了莫高窟的大门,可现在连影子都见不到。

坐上景区区间摆渡车,一路只见戈壁大漠,在丽日下,更显得空旷辽阔,从车里看去,远远的可见前方一排崖壁,除此而外,好像看不到什么建筑。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景区大门外延,减少了汽车的涌入,我想这可以减轻车辆震动和尾气排放对洞窟的损毁,这是有利于莫高窟保护的措施。

 

车行20多分钟,到了莫高窟洞窟前。

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的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

 

旅行社给我们订的是B票,只能参观4个洞窟。A票可在大门处数字中心观看主题数字电影《千年莫高》、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然后参观8个洞窟。按照我们的行程安排,也只能是买A票了。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随参观人群按顺序逐一进入洞窟参观。

 

每个开放的洞窟外,人们排着队等候着分批进去,有讲解员在每一批游客进去前讲解洞窟的简况。

 

进了洞窟,在昏暗的灯光下,跟随着人流的蠕动,眼睛睃扫着窟壁上壁画及正中或坐或卧的佛像,想在脑里多留下点印象。抬头仰望着窟顶上数十上百个的彩画,心里不由为之震撼而赞叹。为制作这些精美的壁画,有多少能工巧匠和丹青妙手为之付出了艰辛劳动。可以相像,在昏暗的洞窟里,高高的支架上,就着油灯微弱的灯光,仰脖举手细心地描绘出斑斓色彩的人物,那是件多么艰辛的创作劳动。虽说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在互联网时代尽可以在网上搜索查看、细致欣赏,但那毕竟只是一种静态的平面的视觉感受。当我站在了这洞窟之中,是一种别样的感受,犹如置身于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殿堂,仿佛四周、窟顶,数百幅色彩艳丽、线条清晰的壁画围涌而来,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本想每个洞窟都多待一会,细细地观赏这千年的古代艺术,可在这里你又不能停留太久,在后面人流的推拥下慢慢地挪步前行,出了这窟再进入另一窟。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说,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游客长时间停留在洞窟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当你在洞窟里听到保安人员不时的提醒“不要拍照!”,“前面的走快一点。”,也就释然了。要细致观摩欣赏,还是得回到网页上。也许,这时的你又会有新的感受。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走马观花参观完4个洞窟,再回首看看那布满一个个大大小小洞窟、如蜂巢似的、南北全长近2000米的崖壁,心中自是感慨万分。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从乐僔和尚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手执锡杖云游至此,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蓦然看见鸣沙山山顶上万道金光,金光中似有千佛形状,认定这是佛光宝地,便募人在崖壁上修凿了第一个洞窟,供其修炼起。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莫高窟形成巨大的规模,成为世界上连续开凿时间最长、现存洞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和艺术地,被东西方学者认定为欧亚大陆最伟大的艺术宝库。

后来,随着朝代的变更,莫高窟自元代后,渐渐被流沙掩没,消失于世人眼中,直至一个道士的出现。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参观莫高窟,不能不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王道士(王圆箓)。

是的。穷困潦倒的一个贫道士,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了莫高窟,就此把后半生留于此地,“苦守莫高窟30多年,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本不属于他的圣地。”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美丽的敦煌》)是他让被荒漠流沙掩埋了一千多年的莫高窟得以重新呈现于世,又是他与助手在清理洞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并开掘了被流沙所掩埋了一千多年的莫高窟藏经洞,洞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那是一个约有文献五万件以上的宝库。发现藏经洞,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道士,虽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但他也知此事重大,曾多次呈报官府,甚至冒死上书慈禧,却又无奈地把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人。那些年月,得知信息的英、法、日、俄、美等多国考古学家,相继来到敦煌,来到莫高窟,以少量的银两或物品骗取、盗走了许多经书、壁画、雕塑,至于作为一介草民的王道士未能制止这场中华宝贵文物的浩劫,功罪自有历史评说。不管后人对他会作何评价,他的弟子在其逝后,立碑筑塔,建了一座道士塔。

200两白银从王圆箓手里骗买了200捆经书、24箱文书和5大箱绢画丝织物的西方探险家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图记》说王圆箓“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记得,下次再来莫高窟,一定要去看一看道士塔。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当然,参观莫高窟,我们还要记住那些莫高窟的守护人,他们毕其一生,坚守大漠,甘于奉献。从被誉为“敦煌石窟保护神”的常书鸿先生到被称作“敦煌学宗师”的段文杰先生,再到今天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樊锦诗女士,还有那些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工作的人们。

莫高窟的守护人,他们甘于在大漠里的奉献,是不是就如樊锦诗老人自传里的一句话:“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莫高窟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沙漠的眼睛—月牙泉

 

离开了莫高窟,转过山去就是鸣沙山月牙泉。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鸣沙山的月牙泉,以其奇特而名传。

 

进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得买一双防沙鞋套。当然这是自愿的。不买也行,在沙里行走,没鞋套鞋里不一会就灌满了沙。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景区大门进去不远处,就是骆驼租骑处,在这里,可以租上一头骆驼,骑上它去遨游沙海,真正体验一把大漠驼铃的感觉。同车有去了的回来说,在沙漠里骑骆驼,真舒服。

 

看着从沙山顶延伸到山脚的、沙海里长长的驼队,一眼望不到尽头,颇为壮观。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我们没骑骆驼,直接去了月牙泉。

 

翻过一个小沙丘,一湾绿水在四周黄色的沙山中显得特别显眼,那似月牙的沙泉,如大漠中镶上了一颗绿宝石。也有人把月牙泉喻为天的镜子、沙漠的眼睛。

 

早在汉时就有了鸣沙山的记载,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被沙山环抱的月牙泉,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那时的月牙泉,水很深、水面很宽。据说到了唐朝时,月牙泉里还可行大船。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月牙泉水面明显大大缩小了,早已无了往年的气势。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近距离在月牙泉边走了一圈,上到泉南岸的仿古建筑群“月泉阁”。有记载,月牙泉边,原有一组殿宇建筑群,古朴雅肃、错落有致,有彩塑、壁画、匾额、碑刻,泉光山色,古刹神庙,香火常绕,骚客不断。

泉北的沙山被围拦,游人不能进去。那沙坡就像被平刮过,远处看去,光滑洁净。也有人不甘,想进去与沙山合个影,均被保安人员吆喝出来。是啊,这么美好的画境,被几人踩踏,留下印痕,多难看。

转看泉南的沙山开放让游人攀爬。想来只有爬到沙山顶上,居高临下方能尽览月牙泉之神态。便随着人流,沿着铺在沙坡上的绳梯,奋力向沙山顶上攀去。好在有绳梯铺垫,脚不致陷入沙中,倒也不觉太累。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好风光尽在山顶,四周眺望,视野豁然开阔。往北远处,是绿洲中的城市,往南还有更高的沙峰挡住了视线。山下,碧绿的泉水如一弯新月,几幢古式楼宇、几棵绿树陪伴,静静地卧在一片黄沙之中。泉旁沟中,有茂密的芦苇正盛开着芦花。银色的芦花在偏西的阳光下熠熠闪亮,中间有几处红色点缀着,那是着红色服饰的女土们正在留影拍照。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环顾一众大大小小沙山山脊,似艺术大师笔下的优美曲线,滑润流畅,美妙无比。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沙丘抱泉,泉映沙丘”,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真乃天下之奇观。想起有介绍中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山、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又是一番感慨。

 

鸣沙山白日里有众多游人爬上山顶,沙随足落,日积月累会踩落多少流沙?而鸣沙山却经宿风吹,辙复如旧,看那如刀锋般的沙山山脊,自是神奇的自然所造,此种景观实属罕见。登上了鸣沙山之一峰,本想听一听鸣沙的声音,未能听到,也许是人太多了,人声的喧哗盖住了沙的鸣声。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西北三省游记——瓜州·莫高窟·鸣沙山

 

看看天色渐晚,还不断有人登山。山上的人多有不走的意思,有的或站或坐于高处,等待着夕阳晚霞的到来。

我们不能等了。挺胸后仰,慢慢踩实黄沙,顺坡而下,恐超时间,让同车人久候。

这里的沙漠车冲浪、滑沙等项目,自感已不适于我等,乘早下山而归。

 

回到城里,已近夜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