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魂,喀什老城

有人说,不到南疆,不算真正去过新疆。

在这之前,我去过喀纳斯,去夏特徒步穿越,去那拉提和琼库什台拍婚纱照,难道,都不算到过新疆?

 

 

我们也不是没去过南疆。

2011年,我们在冈仁波齐转山后,沿新藏线从西藏阿里自驾到和田,不过因为时间问题,我和蟋蟀头与小伙伴们在和田分开,他们继续沿沙漠公路自驾,我俩则从和田直接飞到乌鲁木齐,再飞回上海。

2016年5月我们从土耳其旅行回国时,原本航班经停乌鲁木齐飞上海,因天气问题,临时改降喀什,我们因此在喀什住了一晚。那次,我们在喀什的街头看到巡逻的装甲车,也第一次亲眼目睹我们的国产装甲车长啥样。说实话,超级酷!

如果没有深度旅行,以上两次的确不算到过南疆。充其量,只算路过。

从1990年起,至2016年底,新疆发生了数千起暴力恐袭案,发生地除了乌鲁木齐,基本上都在南疆。除了几起影响太大的案件,大多案件出于安全考虑,并未向公众披露(这不是我瞎说,而是出于《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的纪录片)。

这也是为何,我们去了好几次新疆,却从未在南疆深度旅行。

 

但从2017年开始,再未听说新疆发生暴恐事件。

 

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后,热衷于境外旅行的我们,也只能国内蹲,南疆自驾行便自然而然纳入了我们的行程。

 

古有“疏勒”,今有“喀什”,其悠久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

 

只是,如今的喀什,不仅指喀什市,同时也指的是喀什地区,管辖有包括喀什市、莎车、叶城、塔县在内的12个县。

 

喀什地区的中心是喀什市,喀什市的灵魂则在喀什老城。

 

我们住在老城以南。出酒店后,右转,便进了老城南门。

 

 

特意空着肚子,走进老城。

烤包子还在做,没有现成的出炉。不等了,直接去下一家。

 

 

刚烤好的馕,冒着热气,正被帅气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一个个从炉子里拣出来。

“我们要两个馕。”

“5元。”

微信扫码支付,一人拿一个馕,一咬,真香。

 

刚烤好的馕,酥软热腾,麦香夹糅着孜然的香。好吃得停不下口。

 

去过新疆的人,无不对新疆的馕赞不绝口。而且,我认为南疆的馕比北疆,味道更胜一筹。

左手还拿着刚啃了几口的馕,却马上又被小巷里刚出炉的饼吸引。

买一个尝尝。表面撒着瓜仁的小圆饼,甜香松软,味道完全不输馕,价格却只要1元,便宜得令人咋舌。

 

 

买点喝的。

 

没有人会拒绝石榴汁的诱惑。光看着摊位上那一颗颗红如宝石,大如皮球的石榴,就已经心生欢喜。

 

喀什盛产石榴,有“石榴之乡”的美誉,汉朝时石榴从伊朗等中亚国家传入,说起来,又是1800多年的历史。

现挑的石榴,现榨的石榴汁,酸酸甜甜,冰凉爽口。

 

石榴汁太凉?那就再来杯热的,咖啡。

 

在老城里溜达,嘴也完全停不下来。

 

除了各式美食,喀什老城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巴扎:铁匠巴扎、帽子巴扎、木器巴扎、乐器巴扎。

 

 

在维吾尔语里,“巴扎”的意思就是集市。维语写法是bazar,和英语的bazaar是不是很像?

 

巴扎分布在老城主道两边,以各式店铺的形式存在。

 

店铺的老板们,一边守店,一边忙着自己手里的活。一般来说,他们不会刻意推销,只会在你询问时,才迎过来。

我们反倒喜欢这样的氛围,铁匠铺里叮叮铛铛敲打着铁器,木盘在老人的手里不断打磨。。。相比店主的售卖,我们更喜欢看他们做手工时的专注模样。

 

 

无论铁器、陶器,还是乐器、木器,一切都以最传统的方式,手工制作。

 

缓慢,却带着情感,带着温度。

 

离开主道,便进入迷宫式的街巷小道。

 

 

如果说主道上是当地人的工作和生意,小巷里便是他们的生活。

 

纵横交错的小巷里,干净、平静、安静,间或有一些孩子玩耍嬉闹的笑声。

 

 

 

老城民居是生土建筑,原生土壤的本色,便是老城的底色。质朴,却又自带着年轮。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又不乏变化。

 

 

 

伊斯兰风格的雕花门窗,带来些许异域情调。

家家户户都种着绿植,无论是盆里的花、门前的树,还是奋力爬墙的藤蔓,都是老城亮丽的点缀。

 

 

 

 

只是,仔细看,植物的叶片上都蒙着厚厚一层灰。为什么?难道不太下雨?

 

 

查了一下喀什的天气,还真被我猜对了。喀什的确很少下雨,夸张的说法是,一年就下三四次雨;实际上,喀什只有夏天下雨,而春秋冬这三季,几乎无雨。

 

老城里这些绿植,基本上全依仗人给它们浇水。

 

自然生长?完全没有可能。

 

我俩爱上了老城的这些巷道,转过一个角,又是一条道。

 

东转,西转,左转,右转。。。最初,我还努力辨着方向,最后,完全放弃。

 

只是期待着,转过这个角,又会遇见什么景?

 

 

其实来喀什老城前,我是带着问号的。因为在我做旅行计划查资料时,才知道喀什老城做过改造,从2010年开始,用了5年时间,改造完成。这让我非常担心,改造后的老城,还会有“老”的感觉吗?

 

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

 

融入民居的时间感,会随着改造而消失吗?

 

现在看来,完全放心了。

 

为什么老城要改造呢?

 

土木结构的生土房屋,完全不抗震,偏偏喀什又属于高地震烈度区,年代久远的房屋,层层叠叠,经过风雨洗刷,大多岌岌可危。再加上,路太窄,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房被烧。而一旦下雨,水又流不出,只会泡坏墙体。

 

总之,我们游客所喜欢看到的老城的沧桑感,却是居民心中的痛。

 

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便形象地说出了居民心中的苦。

 

从2010年开始的这次老城改造,总投资高达70.49亿元。为守护原生态,采取了一户一设计的模式。而且为了让居民看懂设计图,甚至请了几位画家,用素描的方式,手绘设计效果图。

 

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屋门窗,许多是从以前的旧房上拆下来,再装到新居,既保住了每户人家祖辈流传下来的岁月痕迹,又保持了老城的风貌。

 

如果你想知道喀什老城过去的模样,可以去看电影《追风筝的人》。

 

这部美国于2006年拍的阿富汗电影,因阿富汗战乱,影片中喀布尔的实际取景地,其实是新疆的喀什。

 

我们所不能忍受的喀什老城的杂乱,却是影片中所描绘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最平和最美好时的场景。

 

 

 

非常推荐这部电影。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为你,千千万万次。小伙伴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也包括我自己。

 

想回主路,我却完全没有方向。蟋蟀头说,“跟我走。”

 

我很疑惑地看着他,“你真的记得方向?”

 

“辣是!”看他摇头晃脑的样子,就知道他很笃定。

 

不一会儿,我们还真就回到了主路,一溜美食排档,当街而立。

 

“你怎么知道可以走回主路?”

 

“因为我厉害呗!” 蟋蟀头故意卖着关子,然后,我才知道,老城地砖原来还藏着通行密码。

 

横着排列的平行地砖:意味着是死胡同,走不通。

 

 

上下交错的斜砖:意味着路路通,怎么走,都可以。

 

 

六边形地砖:意味着可以通到各个主干道。

 

 

是不是很有趣?老城的路,看似纷繁错乱,实则自有规矩。

 

逛了一大圈,累倒不累,就是越来越冷。赶紧喝一碗鸽子汤,要知道,鸽子汤可是喀什的特色,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

 

蟋蟀头拍了美食照片到朋友圈炫耀,“致:饿的你~~”

 

结果朋友们在留言里狂叫:“C位必须是缸子肉!

 

缸子肉,这么好吃吗?那晚饭就安排上吧。

 

一个超大的搪瓷缸里放上一大块羊肉,加点洋葱胡萝卜,放在炉子上,慢火煨出来的羊肉汤。

 

啥调料都不放,就一个字,鲜!香!嫩!

 

不得不说,新疆的羊肉太好吃了!

 

吃完肉,喝茶去。

 

4.25平方公里的喀什老城,被车水马龙的解放北路一分为二,分成东西两个区域。我们之前主要在东边这个区域闲逛,要喝茶,得去西边。

 

那个最有名的“百年老茶馆”,就在西边区域。国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也在这个区域。

 

我们原本直奔百年老茶馆而去,没想到,刚一走进老城西边,就被街边茶馆传来的歌声所吸引。

 

一个维吾尔老人拍着手鼓,唱着歌,另一个老人则弹着热瓦普为他伴奏,旁边,一个中年大叔摆着双臂跳着舞。看他那陶醉的样子,不知道他是茶馆安排,还是喝茶的人?

 

因为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无论男女老幼,随时都可以随着音乐舞上一曲。

这样的氛围,极吸引人,很想坐下来,却无奈座无虚席。

 

听着歌声,逛着街边小店,欣赏着店里售卖的原生态工艺品、乐器,再看到路边的招牌——油画街,才明白,原来是艺术区啊,难怪这条街道莫名多了一些艺术氛围。

 

再次被悠扬的歌声所吸引,是来自小广场上的一个阁楼。

 

我爬上楼去一探究竟,三个老人正在弹唱,一个老人圈着双手,微闭着眼睛,兀自打着盹。原来是一个茶楼,只是冷清得几乎没有生意。

 

 

百年老茶馆距离阁楼不远,生意却是大相径庭,里里外外挤满人,嘈杂不已。

 

 

我皱着眉头,走上二楼,拥挤程度比一楼更甚。

 

 

旅拍的人,打扮成维族姑娘的模样,正坐在土坑的地毯上拍照,“慢慢倒茶,对,微微笑一点,”经验丰富的旅拍摄影师一边指挥,一边咔咔咔地按着快门。

 

旅拍在喀什老城也是一门生意,300元就可拍一套。

 

老城的物价,非常亲民,并没有因为游客越来越多而水涨船高。

 

再一看阳台上,一桌桌全是人。我一分钟也不想多呆,拉着蟋蟀头赶紧逃离。

 

百年老茶馆,据说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已有百年历史,现在的掌柜已是第四代人。

名气太盛,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成全了它的生意,却也完全破坏了氛围。

 

我们直接来到那个小阁楼喝茶,选了靠近乐队的小圆桌,点上一壶茶,一碟腰果,一碟葡萄干,静静听他们弹唱。

 

他们沉醉在音乐中,仿佛我们不存在。

 

我却喜欢这种感觉,我们的存在,没有令他们感觉不自在。

 

毋庸置疑,相比百年老茶馆,我更喜欢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茶馆——古老房茶餐厅。

 

所以,旅行时,别太相信旅行攻略的推荐。相信什么?相信自己的感觉。

 

最意想不到的是,这里居然是每天18:30表演秀的中心。“公主选郎”的公主,就站在这个小楼上,抛出绣球。

 

表演散场,热闹褪去,小广场又重新恢复宁静。

 

我们走到距离此不远的艾提尕尔清真寺

 

黄色的墙面,朴素简洁的外形,让我很难相信,面前这个其貌不扬的清真寺,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而且,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正统年间,由喀什噶尔的统治者沙克斯·米尔扎所建。

 

欣赏过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的恢宏与流光溢彩,再来看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素洁,差别大到我不知该如何形容。

 

(土耳其  蓝色清真寺)

看来,政府在艾提尕尔清真寺上真没花什么钱,但联想到老城改造的70亿,那可真是大手笔啊。

 

相对宗教,民生才是最重要。

 

我突然从清真寺朴素的外在,读懂了政府的深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