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6月5日

地点:内蒙古扎兰屯

敬翔游记第16篇丨《东北行》第十七回

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白老师刚下课就赶来了,她是乘出租车来的,并对司机作了介绍:“这位司机师傅姓李,他对楠木很熟悉。”

别以为李师傅只是开车和做向导,这回去楠木却不是冲着旅游景区而来的,若果不认识当地人,今天的行程只能取消—因为,今天和在敦化去朝鲜族朴村长家一样,是要到鄂伦春族村民家里看看东北特产的采集和生产过程。显然,白老师做足了准备工作,选择了在楠木人脉关系甚广的李师傅开车。

楠木,是一种樟科常绿大乔木,但我现在所说的却是一个地名。它不是村也不是镇,而是扎兰屯市所辖的鄂伦春民族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严格地说,我们是去鄂伦春民族乡。既然是少数民族乡,其地名也可能是译音。因为,我发现这个地名的汉字出现两种写法:“楠木”和“南木”同时使用。

路牌上写着“楠木”,当然,李师傅不用看这个路牌,他闭着眼都能找到路口,而我这个游客则好奇地观察沿途的一切,包括路牌。

我们首先来到扎兰屯林业局在这里设立的养鹿场。养鹿场的大门半开着,门口一块很大的牌子上书写“扎兰屯市林业局南木养鹿场”。开始时我还以为路政部门和林业局两者之中必有一个写了错字,后来想了一下,可能是译音。“纽西兰”和“新西兰”不也是一回事吗?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李师傅对这里很熟悉,三转两拐便带我们来到了养鹿场边,一位五十岁左右的汉子已经在此等候了。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李师傅向我引见:“这位是李先生,他家里就养着鹿。”呵呵,奇了,中国的王姓、李姓虽然都是大姓,但也不至于“一王皆王,一李皆李”吧?

李先生很热情,他很认真地回答了我想要了解的问题。原来,他也是林业局的职工,后来养鹿场发包出去,他和好些职工各自承包了几个鹿栏。

说话间我们已经进入了养鹿场。

养鹿场静悄悄的,整齐划一的鹿栏记载了当时林业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公有制历史。

今天的养鹿场已是十室九空。二百来平方米的鹿栏里,空地上只有食槽横卧在其中,仔细瞧瞧才发现鹿舍里有那么一二头鹿,大部分鹿栏却只见食槽不见鹿。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很多国企改革后都能由承包或购买者利用原有的资源重新起步,可这里的养鹿场资源却未能得到利用。

 “为什么放着场地不用?” 我希望知道其中缘由。

李先生说:“养鹿赚不了钱,所以,没多少人热衷养鹿,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原来的承包者也都陆续改行了。我们这些老人有点养鹿经验,舍不下这个场,也就留下来了。”

这情形让我想到了果农。在我们那里,亚热带的气候孕育了很多南方水果,荔枝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只能在北纬18度至28度生长的果树,对于全球来说可谓珍贵了。而然,丰年的时候,不仅荔枝价贱,而且果农需要付出更多的采收和运输成本;歉收之年,价格扬升,但却产出不多,不管如何折腾,种果的收入基本都是那个数,能赚钱的却是流通领域。

楠木养鹿场为什么不赚钱?市场上的鹿产品不是很有销路吗?我想应该是流通渠道不畅的原因吧。

这里面应该有老李饲养的鹿,尽管他没刻意带我参观他承包的鹿栏。既然很多承包者都走了,那么,这些鹿就应该是他们坚持留下来的承包者的,尽管不全是他的,起码其中有他的份儿。

 “能看到有点规模的养鹿场吗?”我对刚才看到几头鹿并不满足。

现在养得较多的就是姓蓝的一户人家了。”话音未了,李先生就已经领我们到了蓝先生的家,原来他一直领着我们往这边走。

还未进门就看到了挂在外面晾晒的鹿筋。蓝先生家里也同样有许多养鹿的房子(姑且叫做鹿栏吧,我真不知道他们把它叫做什么),只是每栏只有几十平方米,比起公家养鹿场的鹿栏来说就小得多了。但每个鹿栏都没闲着,不养鹿也用于养兔子、生猪。不用多说,明摆着这是一个勤劳之家。

一头马鹿的大鹿角上挂着一个很精致的黄色牌子,上面写着“黄金”二字,也许这是蓝先生给这头鹿起的名字吧。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什么时候可以锯鹿角?” 我不懂鹿,于是请教蓝先生。还真的问得正是时候,蓝先生说:“再过二十天就可以锯了。”

锯了角的鹿是怎样的?不知道,倒是后来在养狍子的场子里看到了锯下角的狍子。

蓝先生家里除了养鹿之外,还种了一些菜,大葱有一半开了花,那是留种用的。

你们这里是不是有一种叫做柳蒿芽的山野菜?”我忽然问蓝先生。

这位勤劳憨厚的东北汉子二话没说,马上蹲下来就摘地里的菜。白老师和李师傅都兴奋地叫了出来:“柳蒿芽,是柳蒿芽!”

柳蒿芽的营养价值很高,有破血行淤,下气通络之疗效。这种山野菜现在虽然已经走进了农家院落,但它的野性一点没减少:刚摘下来的气味跟艾叶的气味相仿,放在锅里煮,能嗅到一股刺鼻的薄荷味。倒掉黑褐色的、充满了薄荷味的水,将滤干了水的柳蒿芽重新放入锅内,加水、大骨或者排骨煮好后,嗅到的是中药茵陈的气味。

蓝先生也不说话,直接蹲下来,拔了一大把新鲜的柳蒿芽,硬是塞给我们。

正午的太阳晒在蓝先生憨厚黝黑的脸上,他没有太多的语言,只是微笑,仿佛在说:“自家种的,你不接受就是看不起我这点东西。”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一把菜值不了几个钱,值钱的是一个村民对素不相识的城里人那种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热情好客的蓝先生不但没想过要利用白老师和李师傅的惊喜而高价出售,甚至连收点人工费的想法也没有。

告别蓝先生又该往哪走呢?

到我家喝杯茶吧。”李先生热情的邀请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李先生家的院子打扫得很干净,墙上的油漆经过日久暴晒,向阳那一面色泽比背阳的那一面见淡,但墙壁上没有一点污痕,仿佛是刚刚漆过一样。

进屋后更让我眼前一亮–整间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户农村家庭。不是它的装修有多豪华,而是洁净得食物掉地上也可以捡起来吃。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我们刚坐下,李太太就拎着篮子进来了,她刚从山里采摘山野菜回来的。

她把篮子往我们面前一放,一篮新鲜的野菜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些都是什么菜?”我虽然在市场转过,但对于山野菜却是一无所知。

篮子里有很多种野菜,李太太首先将最上面的拿出来,告诉我们:“这叫做山菠菜。” 接着拿出来的是蕨菜,这种蕨菜口感不错,且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滑肠的功效。此外还有他们叫做“四叶菜”的山野菜。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你们自己生产鹿产品吗?”看完山野菜,我又问到了鹿产品。

李先生打开冰柜,里面塞满了鹿产品。鹿茸片、鹿鞭片、鹿心血、鹿胎膏甚至鲜鹿鞭都有,这些都是李先生他们家自制的,套用了养鹿场的包装,看起来跟专业化大厂的产品不相上下。

看完了这些令人眼花而又垂涎三尺的鹿产品之后,我便问起了木耳:“你们采山木耳吗?”

李先生说:“山木耳要到大兴安岭那些地方才能采到,不仅量小,而且价格很高,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山木耳,只是人工木耳中挑出来的小朵黑木耳。说实在的,能买到木耳段木耳就很不错了。”

木耳段?我记得在列车上听人讲过这个名词,可是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究竟是什么。

未待我细问,李太太已经从里屋拿出了一袋木耳,并当场泡开给我们看。看样子,他们家里也不多。

果然,李先生说了:“这些木耳是给在城里的儿子准备的手信,他每次回来必定给同事们带些木耳。”

李先生没说这是什么木耳,我刚想问,却被李太太打开的另外两包东西吸引住了。

李太太打开第一个包,估计有小半斤:“这是山蘑菇。”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野生的吗?”我不是不相信,而是求证她那句话。

是的,是我从山上采下来晒干的。”

果然,袋里有各种蘑菇,形状、色泽都有区别。

李太太又打开另一个包,里面也是蘑菇,不过,形状和色泽都是一样的:“这是榛磨。”

敬翔游记017丨《东北行》第十七回:采野菜得天独厚,养鹿人步履维艰

这就是传说中的蘑菇极品‘榛磨’?”我睁大了眼睛。在列车上听到这个名词时,我问道:“榛磨是哪个榛字?”

塔河那位66岁的老人很认真地回答:“就是珍贵的珍啊。”我差点笑了出来,不是因为我晓得那个字怎么写,而是我知道那老头是个文盲。一个不识字的老人竟然抢在别人面前很认真地回答,并非有意误导,而是他认定就应该是那个意思,其热心可嘉啊。

李先生夫妇看出我对这两样东西感兴趣,便要送给我:“大老远来到,也没什么珍贵的东西,这两袋蘑菇就送给您啦。”

这真是好东西啊!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十八回:看罢狍子寻木耳,侃完服饰喝奶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