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木溪水库秋雨蒙蒙,田野的金黄蒙上了一帘雾色,想起来要去镇上取一种药,于是,便打着雨伞,背上水壶,步行前往当地的集镇——古埠。

水库的厨师金梅好心地提醒我,要沿水库下的“木九水渠”一直走,就能到达古埠。我便沿着水库大坝下去,在姚家坂的村口折向东北。一路慢悠悠地晃,途中见到感兴趣的,就停下来,或拍摄,或询问,一路充满好奇。

路上虽然不能说是风光如画,但金秋十月,稻田一片金黄,道路两旁的村庄里,柚子挂满了树梢,路边遍地的扁豆、虾公豆(扁豆的一个品种)和南瓜,均躺在路边的地上生长,正一边开花,一边结果,果实累累。

水渠清水一直伴我向下流淌,清澈的水渠内,白色的大鹅、麻花色的肥鸭,成群的雏鸭,均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戏耍、觅食,我追着拍摄了不少它们的身影。

途中遇到几件有趣的事,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1

信江畔的古镇

古埠镇在江西省余干县东部,于余干、鄱阳、万年三县交界之处,信江河畔,距县城约13公里。

古埠的“埠”字,字典上解释为停船的码头。据说宋朝初年鄱阳姚姓迁此设商埠,因村处古道旁,称“古路埠”;后在村内建楼,改称“古楼埠”,简称作“古埠”。

古埠有“二山二水五分田,还有一份道路和庄园”,小镇依山傍水,处处山清水秀;田野物产丰富,古镇人杰地灵;这里还曾是1927年的中共古埠支部所在地,赣东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当地盛产稻谷、棉花、生姜、荸荠、莲藕,水产养殖等,为余干、万年间集贸中心,昌万公路、余古公路均经过此地。

全镇面积约11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人口6万多人,是个大镇,在我的印象中,这个镇从来没有撤并过。

我在镇上只呆了一个多小时,觉得农村小镇差不多都一个模样:十字交叉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与江西其他地方的集镇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听到这里有一部分人说话,带有明显的万年县口音,估计是与万年相邻不远的原因。

2

生长在田里的荸荠

在袁墩村,看到几个农民老表站在路口,他们身边有一小块生长茂盛的荸荠(又称马蹄),我对着拍照,他们笑着说不能拍照,拍照会使荸荠不长。我知道他们开玩笑,就停下来与他们攀谈。他们告诉我,荸荠是种高产的经济作物,长在水田里,亩产最高时可达2500公斤。现在没有了有机肥,普遍在使用化肥,所以种出来的荸荠没有原来的好吃。

荸荠挖出来后洗净批发价为2元一斤,零售商们卖3至4元。荸荠虽然产量高,但人工费用很高,栽种时先要孵苗,待它们长成苗后,分开栽种。栽种后也要特别小心管理,除草,施肥,还不能离水。收获时更难,冬季时需要人工用手小心地将它们从泥土里一个个拨弄出来。

它们是从地下长出鞭一样的根系来,主杆不长荸荠,是地下的鞭茎长荸荠,生长方式与芋头不同。

我问起了灯芯草与席草等另外两种植物,他们说席草更长,有节,这一带很少有人种;而荸荠是空心的,粗壮一些;灯芯草则更细,还是实心的。在没有电的年代,普遍用灯芯草的芯做菜油灯的灯芯,一个小灯盏放入少许菜油,再摆放一根灯芯,侍灯芯饱含油后,即可点亮,夜晚靠其照明,路口上几个老人都说用过,而站在一边的两个年轻人说,没有见过用灯芯点亮的菜油灯,只记得小时候见过玻璃罩子的煤油灯。

荸荠清凉解毒,治咳嗽。我曾经试过吃荸荠治咽喉不适,如果咽喉红肿或者不舒服,生吃十来个荸荠,第二天立马见效。

3

见到93岁的老太太

我沿水渠继续向前走,到了宁岗村的地盘,见路口有几个老太太在搀扶另一个看起来年龄更大的老妇人,其中还有一位壮汉。我以为出了车祸,一问才知道,中间那位93岁的老太太得了老年痴呆,她一个人走了好远来到这个村口,说还要坚持往外面走。村里的三位老人,两位八十多岁,一位六十多岁,围在路口劝她回家。

正好他小儿子骑着摩托车来了,与她说,回去吧,要下雨了。老太太说要走去女儿家里,别人说她女儿去打工了,不在家。儿子一边推着摩托车,一边搀扶着老太太往家里走,好像一手扶摩托车,一手搀扶老人不太方便,便将摩托车骑了回去,再从很远处走过来,从邻居手上接过老人,用口罩给母亲擦去她嘴角的痰沫。我夸他孝顺,有这样的好儿子老人实在是有福气,并也会给他的儿女们做出了孝顺的榜样。

他说,当初母亲生了儿子灿开嘴笑,并把儿子抚养大,还不就是为了养老,所以服侍母亲是应该的。他扶着他母亲慢慢地走回家,老太太精神很好,能走那么远,只是人有点糊涂。

虽说她也是几个儿子轮流供养,每家住一年,从她身上穿着看,衣裳整洁,一双皮鞋干干净净,儿女对她孝顺大体可以看得出,这位老太太是幸福的。村里的几位老人都说她的儿媳妇也很好,对老太太照顾体贴。这样的孝顺儿女,值得赞扬!

看到年青人搀扶着母亲朝家里走去,我心里暖喛的。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在水库时听到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水库旁村里的一位老人,他独自生活,生病躺在家里几天了,没有人理会,连一口热水也没得喝,更不用说吃饭。还是邻居看不过意,与他们的孙子说,老人生病了,你们也不管,像话吗?这才有人送他去医院。

还有一个水库边的村庄里,有一位男性老人,一个人居住在老屋里,吃饭跟儿子儿媳一起。后来儿子出去打工了,老人每天三餐到儿媳的新房子里吃饭。由于农村的吃饭时间不是固定的,老人来吃饭的时间若没有准点,儿媳竟然会泼口大骂。有时来早了一点,儿媳就骂“老不死的,一天到晚就知道吃,饭还没有做好,就来了”!,有时会晚来一点,又会骂“老不死的,吃饭也不赶点“。后来老人生气,就自己一个人做饭吃。再后来,听说老人自杀了,悲哀!

看到今天老人得到孝顺的儿女照顾,难得。但愿农村的年轻人都像这位老表那样,善待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农村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不会那么可怜。

4

杨师傅的老房子

在水渠左边的一幢新房子旁边,见到一幢在农村已经不多见的老房子,这是我小时候在余干看到最多的农民的房屋建筑形式。于是我便停下来对着拍照。边上站立的老者问我干什么的,我说去古埠,路过,看到你的房子好看,便拍几张照片。

他姓杨,是供销社退休的,老房子是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盖的,全木结构,坐北朝南,东面的一堵墙已经拆了,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框架,还有石灰粉墙。

老人说那个年代,他们原来住在山下面,由于经常发洪水,所以村里人都陆续搬迁到山岗上来了。当年造一幢房子真不容易。首先是地基问题,先上来的好办,先占个好地方。后上来的人没有了地基,便要用自己的水稻田与别人家换宅基地。

有了地基,又没有木料,当时不兴钢筋水泥结构,而且也无处买这些材料,大家只得选择木结构。余干是水乡,不产木头,只能去有大山的婺源、德兴等县里去买。但当时山区县对木材运输又管得紧,所以就有人去“走私”(实际是偷运木头)。他们带着板车的两个轮子去山区县,向当地的农民买下他们砍下的杉树,捆在车轮上步行拉回来。途中遇到官方的“竹木检查站”,就要设法逃避,因为政府明令山区的木材不能流出,所以他们步行大多在晚上,待“竹木检查站”人员下班了,他们才能通过,真不容易。

当地人还有买不起杉树的,只能买商贩们从山里运来的拆下的老房子木料,翻新再用,那种木料价格相对会便宜一些。

老房子里面的墙壁,用篾编成整块,作为墙壁的挡板先固定住,再用烂泥巴加稻草糊一层,待烂泥干燥了,再在最上面粉一层白石灰,雪白的粉墙至今保持完好。

杨师傅说起他在供销社的工作,满是自豪。他说,在供销社是管钱、管物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犯贪污的错误,说“乌眼看金都想钱,问题是要过得门”。说当时领导查贪污不像现在是查账,就是算你家的收入与开支,若打平,就是正常。如果支出多于收入,算下来多出来的钱就是你来路不明的钱,那就是犯法,轻者要批斗,重者要坐牢。

所以他工作时规规矩矩,一直没犯错误,至今拿着退休工资,在家安享晚年,幸福。

5

古埠的油榨坊

在古埠街上办完事,在一处屋檐下躲雨,见到镇上榨油的作坊里师傅们在紧张地榨油。

这间油坊在古埠初中对面的两间门面店里,一对约五十多岁的夫妇带着一位帮工在给前来加工花生油的农民老表榨油。

左边一间店面门口是用来摆放烘烤机,花生与油菜籽及芝麻,均在这里炒熟。边上还堆放着许多袋装的榨油原料——芝麻、油菜籽和花生米。帮工者将撮箕装满花生米,往机器里面倒。机器下面用柴火烧着加热,大概十几分钟后,他用一根扁竹签伸进转炉内取一些花生米看看,有没有炒熟,如果熟了,便启动一个装置,将已经炒熟的花生米倒出来。

滚烫的花生米用容器装着直接倒入右边一间店面里的榨油机。这台机器是电动的,花生倒入进去后,启动电源,就开始榨油了。花生油从机器右边一个孔潺潺地流出,机器下面的油渣也一片片地落下,开始几片,师傅将其铲掉,后面掉下来的几片,他又将其铲进机器,继续再榨一次,可能油渣内还存有油质,避免浪费。

在机器自转榨油时,师傅将摆刚才已经榨好放在地上的一盆油,往里面倒入掺了少许食盐的开水,说是为了让其加快沉淀。经过搅拌后,泡沫浮了起来,然后开始沉淀。

另一边是一台过滤机。过滤机似乎就是一个大桶,将热油倒入后,启动机器,就自动进行过滤,不一会,清亮喷香的花生油就从大桶下方流了出来。

我身边的农民在另一个已经过滤好了的花生油盆边等待花生油冷却。冷却好了,稍还有余温,他就开始把油灌入自己的油壶,准备带回家。他说,大概四斤花生榨一斤花生油。

我见过老式的油榨,就是一段将近两米直径的大树,中间挖空,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空槽,炒熟粉碎的花生等油料原料,放入用稻草包裹成饼状的包内,装入一个铁箍内,叠好竖着放入油榨中间,两头加入木塞,待快要装满时,余下少许缝隙,用契状木塞塞入,再用巨大的撞锤撞击,使木塞逐渐挤入油榨,将铁箍内的油全部挤出,从下面漏下盆内。这种老式油榨气势宏大,声音巨响,但浪费也大,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去看。

油坊门口一块牌子上写着食用油的价格:油菜籽,320元一百斤。菜籽油12元一斤,芝麻油25元一斤,花生油20元一斤。

如果来料加工,花生与菜籽均不收费。原因是榨出的油渣,油坊用来抵作工钱。油渣归油坊,卖给养猪和做肥料的人,花生油渣1.5元一斤,菜籽油渣1元一斤。因为油坊有收入,所以这两个品种的原料榨油,是不收费的。但芝麻来料加工,收取一锅10元的费用,因为芝麻量太少,油渣也不多,但既然来了不管多少,油坊都得炒一锅。往往来加工芝麻油的,都不够一锅,所以要一锅10元的加工费用,贴补榨油成本。

从木溪水库去古埠,单程8公里,我步行来回,虽然觉得有点累,但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又一次深入体会到了余干的水乡风光与乡土民俗,觉得木溪水库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居家过日子的好地方,期待这里明天会变得更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