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一座城市代表古代中国,大部分中国人多半会选西安;

如果要选一座城市代表古代伊朗,我想,大部分伊朗人会选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源自波斯语“斯帕罕”,意思是“军队”。顾名思义,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她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

到了公元11、12世纪的塞尔柱帝国,升级成了当时的首都,并在萨法维帝国时期迎来了全盛(1501-1736年)。

彼时,这里是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活脱脱一个古时候的中国义乌(伊朗人知道的中国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就是义乌了)。彼时,普天之下几乎就没有在伊斯法罕找不到的稀罕物件,端端一幅天地之间我为中心之盛世景象。

我猜:“伊斯法罕半天下”这么一句霸气无比的口号就是那时叫出来的。

在伊斯法罕三天,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虽然由于被制裁,对外经济不景气,然而,这里的市场依旧繁荣,并不显得萧条,同伴说,那叫自给自足。

言谈中,人们对波斯文化的骄傲溢于言表,自信而开朗,对外国人友好而包容。

宗教的氛围在这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浓,平和而真实的生活才是这里的主色调。

因为是旅游城市,伊斯法罕也很开放,我们遇到了太多搭讪的人们,甚至,有几位都会说中文(不少是为了卖藏红花或者地毯)。

行走街头,也不全是全身黑袍的波斯妇女,更多的是打扮时尚的俏丽佳人。

我想,“伊斯法罕半天下(Esfahan nesf-e Jahan)”,这句形容这座曾经的伊斯兰世界明珠城市的话,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岁月涤荡后依然适用。

这座绚烂多彩的城市毫无疑问是伊朗的“灵魂”之所在。国王清真寺的蓝色穹顶映射着太阳的光辉,谢克洛弗拉清真寺中每天黄昏都会上演都光影奇迹,阿里卡普宫繁复到无以复加的精美装饰。恢弘雄伟的伊玛目广场四周汇集了这个国家乃至中世纪至近代伊斯兰世界最壮美绚丽的建筑。而夜幕下的三十三孔桥是这个国家最美的“舞台”,桥孔被灯光装点成一个个舞台,而无数当地人在此上演着一幕幕人生。

 

从卡尚到伊斯法罕,第一次体验伊朗的VIP巴士。

攻略上说的没错。车里硬件极好,简直像飞机的商务舱,还有免费的点心和饮料,价格也极为便宜,3个小时的车程,折合成人民币,居然只要大概8块钱。确实值得体验。

因为曾经也是富裕国家(亚洲第四),伊朗的基础建设还不错,公路修的挺好。虽然地处高原地区,多山,但路途并不颠簸。

于是舒舒服的坐着,看看窗外的扎格罗斯山风景,3个小时很快到目的地。

到了伊斯法罕,在酒店安顿好,马上杀到著名的伊玛目广场。

这座据称是世界第二大的城市广场(第一大当然是我们伟大的天安门广场),建于17世纪的萨法维时期。当时是国王检阅部队和举行马球比赛的场所。所以原名叫国王广场,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更名为伊玛目广场。

波斯的君主们将真主的荣光分为两半,一半留给了伊斯法罕,另一半留给天下争宠。伊玛目广场,还有聚礼清真寺、四十柱宫和八重天宫,随时准备给来访者以震撼。

围绕广场的,都是伊斯法罕不能错过的景点:

广场西面的阿里·卡普宫,是广场附近的制高点。虽然称为“宫”,其实更应该叫“门楼”,当时国王检阅部队和观看马球比赛的平台,也是萨法维时期偌大皇宫的正门。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天安门城楼很像。其内宏大的壁画和构思精巧的内厅,虽然历经四百多年风雨,年久失修,让人不经遥想当然的辉煌景象。遗憾的是我们拜访的时候上面的检阅台正在维修,没能在上面俯瞰广场,感受一下当年国王的视角。

广场南面的伊玛目清真寺和东面的谢克洛夫拉清真寺,绝对是波斯建筑艺术和恢宏想象力的绝佳体现。不止是整体建筑的宏大,装饰花纹的精美,梁柱穹顶的造型独特,更有建筑师对光影、声音的精密考量,绝对的对称和相对的失谐,令人对波斯匠人的技艺叹为观止。

伊玛目清真寺,是当时的皇家清真寺,宏大之至,可容纳上万人同时礼拜。整个清真寺的内外墙面都由蓝色装饰画覆盖,其上每一寸的花纹都是由人工精心绘制而成。

要用文字来描绘一座清真寺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精妙华美的砖饰与穹顶。

繁复而悦目的蓝色穹顶带出华丽之气,精美洒落的圆顶,有着着最简洁完美的线条。

在清真寺里闲逛,偶遇几只神秘的波斯猫,姿态优美,或许,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如今,王朝覆灭,君王不再,喵星人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一群正在清真寺的门廊下,窃窃私语的妹子,她们的身影,也与这光影斑驳一般,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了。

相比伊玛目清真寺的宏伟,谢克洛夫拉清真寺则是另外一种极致。

这里昔日是国王内眷的礼拜场所,小巧却精致至极,穹顶和内墙面有华丽而多彩的花纹。

整个大厅昏暗而静谧。每当清晨黄昏,金黄的光束会恰好从墙面高处精心设计的镂空窗户透入,在地面留下花瓣般的投影。

而漫反射的光线将内部的图案照亮,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呈现出由青到黄的渐变效果,让整个人仿佛已经飞升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很是神奇。

无法想象数百年前的哪位大师,对空间和光线的理解居然到了如此程度,不愧最美清真寺之名。

《孤独星球•伊朗》第一版的封面,就取景自谢克清真寺内部。

白天,伊玛目广场是平民与游客的乐园。广场有很大的水池、喷泉和草坪,很多本地人也会在草坪上野餐,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在春日暖暖的阳光下,坐在草坪上,看人来人往,心情也云淡风轻。

夜晚,伊玛目广场则是光与影的幻境。

夜幕降临,灯光亮起,七彩的光影流淌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广场中心的阿普卡里宫更散发着自己显得卓尔不群的光彩。

初见而倾心,再见亦难忘,不见永怀念。在伊斯法罕呆了三天,也来广场逛了三次,我们乐此不疲。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去寻找博佐格巴扎和另一个清真寺——聚礼清真寺,却误入了伊斯法罕一片更古老的街区。

正值中午,蓝天下漂亮的广场,水池也被映衬成天蓝色。

广场附近,偶遇一座不知名的清真寺(后来才知道叫阿里清真寺),大门上的壁画精美,宣礼塔高高耸立,想必也是历史悠久,可惜大门紧闭,不得而入。

穿过熙熙攘攘的巴扎,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聚礼清真寺。

这里又叫“礼拜五清真寺”或“贾玛清真寺”,清真寺包括四座不同时代的宗教建筑,拥有华丽的马赛克装饰。清真寺中最早的建筑兴建于771年,经过历次修复,直到20世纪末。

清真寺中四座不同时代的宗教建筑,组成了伊朗最大、最富历史内涵的清真寺复合体。聚礼清真寺集中体现了800多年来伊斯兰宗教建筑的演变,同时具备塞尔柱克、蒙古和萨法维时代的特点,这种特性在世界其他地方都看不到。

如果说伊玛目清真寺炫目,那么聚礼清真寺则显得沉静。

这里最古老的建筑已有1000多年历史,走在那些古朴的砖式柱子其中,感受着历史的尘埃。

阳光透过了窗户,又将人带回现实。

清真寺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庭院。正午的阳光下,正是沉思的时刻。

我思故我在,我并不是穆斯林,然而,此刻,却感受到那种久远的宁静与虔诚。

走出清真寺,我们其实已经身处当地的巴扎。对于穆斯林,宗教跟生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而是生活的两极,一个超脱,一个现实。

伊斯法罕的巴扎和伊朗其他城市的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是保存完整。从高大的正门,到栩栩如生的壁画,甚至其内的喷泉和流水都见证着这延续千年的商贸传奇。二是面积广阔。实际上整个广场都被巴扎包围,纵横交错的小巷以广场为中心,绵延出去数公里。在其中兜兜逛逛,不知不觉就会用去一整天。

数百年历史的穹顶之下,曾有世界各地的无数商品汇聚于此, 无数的商人在这曾经的帝国中心书写自己的商业传奇和兴衰故事。即使如今身处其中,也会被这浓浓的生活气息打动。

也许现代的生活用品来自万里之遥,有着义乌市场的味道;但传统的手作,却以千年的坚守,在叮叮当当声中,传承着不变的旋律。

巴扎很长很大,估计连当地人都会逛晕,所以他们将偌大的一个巴扎分成了好几个区:金银首饰区、瓷器区、香料区、地毯区……各色人等穿行在巴扎中,一派人声鼎沸的景象。

一头扎进巴扎,即使不买东西,也很难抽身出来。

眼前,精美的伊朗瓷器、波斯风格细密画、各色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真想提着几个大麻袋子把它们通通扛回家去。

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地毯店,波斯手工地毯成堆成堆地放着,还有一些挂在店铺的墙上。波斯地毯是伊朗著名的手工业之一,自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优良的质地、古朴雅致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受到世人的喜爱。

这些地毯做工细腻、精妙绝伦,难怪那么一小块都会卖很好的价钱。地毯上的图案从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到宗教图腾,无所不包。看着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巴扎是一个城市的心跳。这次行走匆匆,竟感受到伊斯法罕巴扎的心跳如此强烈,这是一个真实活着的千年古城。

而在我的祖国,很多古城虽然翻新了,虽然看起来也是古色古香,但实际上已经死了。

作为一个对住没有什么讲究的背包客,住在伊朗其实是件挺享受的事情。因为,用很便宜的价格,就能住上当地最好的酒店。

当然,如果你想住喜来登希尔顿之类的国际连锁,那么不好意思,伊朗没有。

伊朗多的是极具本国特色的传统花园酒店。鼎鼎大名的阿巴斯酒店就是其中的明珠。

旅游群的朋友说,现在伊朗是旅游的淡季,酒店可以不预定。可是,阿巴斯酒店却是个例外。因为,她貌似被中国人盯上了(果然,在酒店遇到2个中国大妈团!)

从我朋友圈里看来,只要来伊斯法罕,妹纸们都会来这个酒店打卡!

我们只订了第一晚,结果真的只能住第一晚,第二天,没房了!只得拖着行李换下家。

Abbasi酒店建立者为波斯萨非王朝时期(穷奢极欲)的苏丹侯赛因,送给母亲的礼物。最初是一个商队旅馆(兼具驿站、仓储和交易的场所),1958年时,这地方被改建为一家酒店,并用了如今这个名字。

拖着箱子,进入酒店大堂,被内部装饰的华丽和精致吓到!

酒店如宫殿般华丽,从进门时刻的全木质的雕花旋转楼梯,厚重的地毯,水晶灯,镶在墙边的玻璃装饰闪着晶莹的光,整条走道都亮闪闪的。

举目所及,全是雍容而温暖的色调。

是酒店,更像是艺术馆,漫步在酒店的公共区域,处处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图案、装饰、器物、一步一景。这是酒店的地毯博物馆。

餐厅也是极尽奢华。

最引人入胜的当然是院中的花园,是最典型的伊斯兰园林的规制,一横一纵主轴线将园子分隔成四块等分的花圃,主干道由大堂进入,较宽敞,中部设有一拱桥,桥下之横向水渠便是另一轴线,渠中设有喷泉。

正处初春,树木还有些凋零,如果再过两个月,花园里必定是繁花似锦。

夜晚,灯光亮起,流光溢彩,酒店尽显波斯帝国的奢华。

酒店的华美艳丽似乎战胜了无情的时间。这个号称伊朗最美的酒店让我词穷了。

虽然房间略旧,设施有些老化,但总体而言,还是值得来打卡的地方。

第二天,我们搬到了酒店斜对门的萨福酒店。这个跟希腊女诗人同名的酒店虽然比不得阿巴斯酒店,却也是干净整洁,特别是房间,并不输阿巴斯,价钱也便宜了一半。

最让人惊喜的是,酒店的早餐厅是一个开放式的顶楼,白色的装饰显得简洁而优雅。

吃着早餐,感受着暖暖的阳光的照射和微微清风拂过,也是相当惬意了。

 

在伊朗吃什么?看了无数攻略,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藏红花米饭和烤爸爸(类似烤肉)了。

伊朗的食物不好吃,甚至难以下咽,貌似成了大家的共识。担心之下,我们带了老干妈,希望能拯救味蕾。

第一天,在伊斯法罕的巴扎里逛到中午,饥肠辘辘,发现一家叫不出名字的餐馆。(让人一脸懵逼的波斯文)

有点小帅的伊朗厨师,很专注,也很腼腆。

餐馆里挤满了当地人,服务员说什么我们也听不懂,于是学着别人点了两样根本不知道名字的菜。

馕沾着汤汁,就着薄荷叶和生洋葱吃下去,然后满嘴奇怪的味道。只能不停安慰自己,不体验当地美食,怎能体验到当地文化。

发现跟新疆一样,伊朗人也爱吃馕。从早到晚都是馕,你到饭店吃饭,馕比凉菜上的还快。

有了馕,就可以有各种吃法,几天下来,我尝试了馕包西红柿炒蛋,馕包肉糜,馕泡豆子汤,甚至还可以馕沾着果酱吃。

最爱的还是用馕沾羊肉豆子汤吃。

陕西羊肉泡馍哪里来,会不会是丝绸之路传过来?在伊朗,波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羊肉泡馍。小金属锅里盛着羊肉豆子汤,泡入撕碎馍片,用小棍捣烂后入口极佳,亦可包入馕中品尝。美味!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藏红花米饭和各种烤爸爸。

第二天,我们按着猫途鹰的推荐找到了一家传统餐厅吃晚餐。

餐厅就在巴扎深处,和一排漂亮的咖啡馆在一起,气质出众。

走进餐厅,装饰华丽,波斯风情十足。像当地人一样坐上胡床,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作为十足的肉食动物,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烤羊肉。伊朗的烤羊排分量十足,每人一把70CM长的铁叉,串着大块大块的羊排,远远就能闻到诱人的孜然味道,羊排烤的外焦里嫩,咬上去,脆脆的外皮包裹,嫩滑的羊肉,满嘴都是焦香的味道。

吃饱喝足,再品品红茶,看看波斯舞蹈,听听波斯音乐,这波斯似的闲适与浪漫,让包括旭烈兀汗、帖木儿大帝、阿巴斯大帝在内的英雄们都欲罢不能。

何况我们这些俗不可耐的凡夫们?

 

未完待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