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他有着满腔的激情与抱负无处可发,只能付诸一园。

 

 

1.

 

早九点去了渡轮码头。周一,人果然少了很多,买到即刻出发的船票。

 

从内厝奥码头登岸,以非暴力不搭理的方式甩掉紧跟了了好一段路程的“野导”,按岛上的指示牌往风琴博物馆方向走去。

 

因为2013年启动的申遗,鼓浪屿正在大施工,在雨天里,许多道路都坑坑洼洼的。街巷也都立着手脚架。尽管如此,游人并不少,感觉就像是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五道营。

 

终于爬上位于高坡上的风琴博物馆,一栋位于制高点的别墅。因为它有着八条棱角的屋顶、八边形的平台,所以也称“八卦楼”。台湾富绅林鹤寿于1907年修建了此楼,但时局动荡,如此扎眼的房产几易其手,作过书院、难民收容所、厦大物产、厦门博物馆,现在变身为风琴博物馆。

 

馆内收藏的风琴令人叹为观止。可惜,展览方式实在丑!不过是把展品往那罗列一圈,室内的光线和空气都不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用心。还令人遗憾的是,听不到风琴声。即便不能安排专人现场演奏,空间里流荡着背景音乐也好啊。

 

我的小伙伴JF进去转了一圈,有些生气地出来了,本来对钢琴、风琴什么的就不感兴趣,那么贵的门票,白白浪费了。可惜,这个博物馆的陈列管理,辜负了捐献如此多好风琴的胡友义先生,也辜负了我们这些游客。

 

 

2.

 

从风琴博物馆出来,顺坡下去,扎进了小店铺餐馆鳞次栉比的巷弄。尽管门外搭着装修外墙的脚手架,但并不影响他们开店吆喝做生意。在这里,游人也密集了许多。巷弄里的文创品小店、海鲜餐馆等,都很相似。所售卖的商品,像是一个批发商那里来的。吃完一顿景区价午餐,我们穿出了商业街小巷子,决定还是沿海岸线走。

 

海岸线相对来说清净一些。一直走到菽庄花园。门票30元。因为风琴博物馆的“无趣”,JF不愿进了,说在门外走走。我自己进去了。进门就看到观复艺术馆的厦门地方馆,马未都先生和一些收藏家在里面展设了瓷器、鼻烟壶、古代家具、玉器等古董,还是值得看看的。

 

菽庄花园的造园风格,在全国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正如它的介绍所说的——“补山”、“藏海”。

 

在园子入口与观复博物馆相反方向深处,别有洞天,那就是“补山”之所。进入之后所见的第一眼,我觉得是“震惊”,这真的是用太湖石堆出的一座有点魔宫感的山,人可以在上面穿行。这座“山”也让我想到意大利伊波利托·埃斯特主教千泉宫。因为“补山”,这座园子有了一些文艺复兴的味道,和中国传统园林不同,除了艺术,它还在显示着“财富”和“权势”。外面的“藏海”之园也同样在显示主人的霸气。一座连接几处珊瑚礁和山的九曲桥,把海的一部分揽进了私家园林,谓之“藏海”。想来,那位园主林尔嘉先生,当年是多么志得意满,也多么有创意。

 

不过,好像这位林尔嘉先生虽是闽台首富之后,又有实业救国之心之力,然而却官瘾淡薄。据说他,在那段动荡岁月里,面对求贤若渴的各路军政要人,都“却礼聘之车.拒尊贤之路”。也不知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明哲保身,还是真的淡薄。然而从这“补山”、“藏海”之作中,让人觉得,或许,他有着满腔的激情与抱负无处可发,只能付诸一园。

 

那位在罗马以东40公里处的帝沃里小镇上建立了千泉宫的伊波利托·埃斯特主教,若不是五次竞选教皇失败,便不会成就那座发“愤”之作——一座辉煌的喷泉花园。伊波利托·埃斯特主教野心勃勃,一心相当教皇,统率罗马。第一次竞选失败后,他雇来罗马最优秀的建筑师利戈里奥,意图建设最有野心的花园。为了在陡峭的山坡上建造花园,他们拆掉了整条街道。为了形成辉煌的喷泉效果,他们重新修建了小镇的供水系统,从中取了三分之一的水利。他们可以控制流速和方向,用不同大小的水管和喷头。一面墙有100个喷泉,没有水泵辅助,同一个喷头,一路走来,所有的水都以所有的流速流动,如同一曲音乐。在这个奇观的背后,隐藏着主教的痛苦。在他建设花园的二十年中,他五次竞争教皇,每次失败后,花园就变得更大,更豪华。

 

3.

 

离开菽庄花园,和JF会合,继续沿海滨大道往内厝奥码头方向走。沿途有些爬坡的路段比较清静,两旁是紧闭门户的私人住宅。走在这样的路段上,有点“故乡”的、“本地”的感觉,好像我们突然进入一些本地人那个远去的童年。不知道还有多少本地居民居住在岛上,那些幽静散漫的光阴大概已经越来越远。

 

看着渡轮码头熙熙攘攘的旅游团和同样熙熙攘攘的散客,包括我们自己,乌泱泱的,大有踏平小岛之势。原来岛上居民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伴着钢琴声入睡的日子,消失在商业充斥的逐利狂欢中。现在,岛上房价飞涨,物价飞涨。我想起“厦门院子”的一条房地产广告“欢迎全球华人回家过年”。不知道,那些少小离家的人,是否还能在这里拾起光阴的味道。

 

在离开鼓浪屿的渡轮上,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弹了一曲钢琴。一曲终了,她起身致意。船上的乘客们都热烈地鼓起掌,掌声落下,我前排那位男士还发自内心地对她说:“您弹得真好!”

 

真好!好像又一不小心走进了鼓浪屿本地居民的记忆,某一天,走在寂静的小巷里,谁家的孩子在练琴……

 

4. 

 

回到厦门岛,我们去了高崎机场附近的中埔自贸区。也是想看看自贸区是什么样的。在一座打着“淘世界”广告的大厦里,两层很大的商超,一间连一间的进口超市。只是里面所售商品的品牌基本是不太常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进口牛奶、进口面膜之类的,这里基本没有。店员都很热情,大概是因为冷清得很。偶尔见到认识的用过的牌子,价格对比北京商场里的进口超市并没有优势,据说从201581日起便没有“免税”了。

 

叫车去了厦大附近的曾厝垵。

 

在去自贸区的车上,我和JF都睡着了。从自贸区到曾厝垵的三四十分钟里,我们也梦周公了。醒来看到对方睡着了,都笑,要是司机把我们卖了咋办?不过今天坐车遇到的司机都挺友善的,会给我们介绍介绍厦门,也颇自豪自己生活在厦门。我们说厦门看起来好像到处都是工地。司机说:“因为正在修地铁嘛!我们厦门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去年开始修的地铁,预计今年十月就能使用了。”那是挺高的。我们单位楼下的15号线,似乎修了四年,我们忍受了四年的尘烟滚滚。

 

5.

 

相传曾厝垵是“全国最文艺的村庄”,但我却觉得它更像“最小吃的一条街”。就像北京的南锣鼓巷,开始也是很文艺的。老巷弄,有着平常的百姓的生活,但地近文艺院校,有人开了几间酒吧咖啡馆,方便知识分子艺术家文艺青年喝茶聚会谈事。文化人呢,又总喜欢弄出些趣味格调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巷弄有点格调,来的人便又越来越多。人多了,最重要的是吃饭,于是餐馆越来越多。民以食为天,餐饮生意最红火,于是,那些做手工艺品、书店的店面越来越少,很可能印象里昨天还在,怎么第二天就变成餐馆了。最后,整条街都成了簋街。再加上中国人不介意边走边吃,于是,原来的小店还可以间隔成小小店或小小摊档,簋街便成了小吃街。与此同时,原来那些知识分子艺术家文艺青年屌丝,越来越厌弃这个老地方了,便去开拓新的据点。新的据点,剧情重演,新据点变成新的小吃街。

 

从曾厝垵巷子口对面的圣妈宫戏台开始,沿着海滨步道往厦大方向走,是一段能健走两个小时的怡人的环岛步道。这条专为散步、健走修建的步道与环岛车道相隔着一个绿化带,有的地方隔着公园、山坡、建筑,所以远离尾气和嘈杂。也是这条海岸景观步道,让我羡慕起厦门人。不过,有句话说得好,“旅游城市好山好水,但只‘宜游’不‘宜居’”。旅游城市本土经济不强,导致本地居民收入不高,但因为环境优美却成为外来资本追逐的热土,导致这些城市往往被外地土豪占领,对本地居民形成积压效应。

 

关于厦门是几线城市,知乎里流行的论断是这样描述的:“厦门以一个三线城市的底子,挤进了二线城市的行列,却总认为自己应该是一流城市”。虽然那位老人当年画了五个圈圈,其中一个便是厦门,但厦门和除了深圳之外的其他三个圈里城市一样,都没有成为大家眼中的“特区”。这是厦门的痛苦。更痛苦的是,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对厦门都有些不满:本地人不满,因为小厦门变大之后,人口流入带来的文化稀释;外地人不满,来源于宣传中的清新厦门与现实中的粗糙新区的落差。

 

厦门的优美环境,我们只是在这条环岛步道,和校园里体验到。厦门大学环境的优美,我觉得真是赛过北大。不仅仅因为它沿海,还有它的建筑,和集美学村一样,红白相间的嘉庚式建筑群,非常有人文气质。漫步其中,我真是羡慕厦大的学生。不过,似乎现在厦大的学生和集美大学的学生一样,大都喜欢到外面逛街。知乎上,一个厦大女生感慨厦大已不适合做学问,厦门已留不住最优秀的人才,大学里最优秀的都去北上深杭发展了。

 

停留两日,第三天早晨坐上高铁,从岛内的火车站开往岛外的火车站,准备换乘另一班火车南下潮汕。过跨海大桥的时候,望见外面的水面及岸上滩涂,停留了许多舟楫,在早晨的阳光中星星点点的,像印象派的油画。但我想拍照的时候,已来不及。厦门于我,不过是旅途中的一站。所以我可以这样轻轻松松事不关己地去评点它。如果,如果它是我生活的城市,或是我的故乡,我所熟悉得太熟悉的地方,我还能如此评论它吗?

 

或者我将要到达的粤东版块之梅州,我的祖籍之地,我从未到过的却在家谱中、在熟稔的客家方言中、在饮食风俗习惯中熟悉的梅州,我还能如此评论它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