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伎,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日本艺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她们的行业被称为“花柳界”。在艺伎业从艺的女伎大多美艳,服饰华丽,尤擅歌舞,主业是陪客饮酒作乐。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伎。艺伎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伎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
  艺伎(げいぎ,Geigi)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为生。大约1750年左右,出现了第一个女艺伎。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艺妓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まいこ,Maiko)”。明治时期以后,“芸妓”逐渐成为了现代标准日语读法。芸者(げいしゃ,Geisha)一词,由两个日本汉字组成,“芸(gei)”意味着“艺术”,“者”代表着“人”或“行为者”。艺伎最字面的翻译是“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伎”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1920年代,日本艺伎有八万名之多,但是到21世纪初的数目减少到一两千人,而且几乎全部局限于东京和京都,顾主仅为最有钱的商人和最有势力的政客。普通生意人现在找的是酒吧女老板,她们虽没受过传统的歌唱或舞蹈训练,但像艺伎一样体贴而能言善道。

  白色的妆容、精致的和服以及岛田发型都是艺伎最受欢迎的形象特征。进入艺伎圈的女人必须要从舞伎做起,有机会的话她的职业生涯可以一开始就是艺伎。然而不管是哪一条路,在出道成为舞伎或是艺伎都要经过一年的培训。无论是作为舞伎还是艺伎,21岁以上的女人通常都被认为年龄太大。然而,那些成功登上舞台的舞伎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威望。
  传统意义上的艺伎,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这种观念在今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伎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实际上,能当上一名艺伎也确实不易。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伎,一直可以干到30岁。年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伎的陪衬。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校或艺班,也很不错。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风采。当然也有不少人落俗为佣,甚至沦落青楼,就很不幸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类似的戒律已经不存在了。由于艺伎训练严格,生活辛苦,再加上是以取悦男性为主的服务业,所以这一行业已经成为一种夕阳产业,人数越来越少。

  培养一名艺伎投入很大,但一旦其出山成名,要价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年轻貌美的高级艺伎身价更高,一般人员不敢问津,但巨商富贾、花花阔少、大企业大公司却不惜千金一掷。经济繁荣时,大公司为揽生意,总要把请艺伎当成公关手段。
  最近,在日本10多岁少女之间掀起的热潮就是想成为艺伎,其中好莱坞大片《艺伎回忆录》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如此,但是《艺伎回忆录》电影中“小百合”的原型——日本最红最富的艺伎岩崎峰子却怒斥该电影及小说篡改事实,亲笔写下《真正的艺伎回忆录》。这部电影还有那本书,我都没有看过,所以,也不加以评论。


  京都的艺伎街在祇园,从停车场前往艺伎街,先要从八坂神社穿过,感觉到神社占地很大,再或附带了一个公园,有很多高大的树木,在一个角落,还有一个不大的蛏子神社。八坂神社大殿前,有个很大的亭子,分3圈挂满了白色的灯笼,神社内,人很少,氛围安静而美好。想必晚上的时候,灯笼都点亮了,那一定很美,夜色下,会更舒服更安逸。

  祇园由来为佛教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祇园精舍”。祇树给孤独园:祇陀王子的树,给孤独长老的院子,故“祇”读qí。八坂神社祭祀日本神明素戋鸣尊,即“须佐之男”,后与佛教的守护“祇园精舍”的牛头天王合并为一个神明,所以八坂神社又名“祇园社”,久而久之,八坂神社门前的街区就被命名为“祇园”。 
  
祇园是现代日本最著名的艺伎的“花街”,分为祇园东和祇园甲部两片,江户幕府允许茶屋在这里营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最繁华的十九世纪初,祇园的艺伎多达三千多人。祇园的艺伎馆、茶屋现今还保留了许多当时的建筑,在1999年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历史景观保护地区。
  祇园的代表性建筑是祇园歌舞练场,这是艺伎馆共同出资建造的歌舞剧场,每年的四月艺伎在这里表演“京都舞”,向世人展现艺伎的风采和日本古典歌舞艺术。现在祇园还有83家茶屋,有艺伎、舞伎约120人。在白天,这里可以找到7世纪的餐馆和茶馆,许多的游客都喜欢在这里休闲消遣,在路上漫步,你还可以看到有行色匆匆的艺妓,也许她们就会和你擦间而过。杨子说,你要是能遇见艺伎,那你可发大了,尤其是高级艺伎,那现在都是国宝了,几乎没人能看得见。

  从八坂神社大门处穿过街道,天空很阴,很有些压抑感。街上的人不多,有点空空如也的感觉。这些年来,日本、韩国都大有“去汉字”的趋势,没想到的是,在到达艺伎街之前,有一个“汉字博物馆”,只是时间不许可,没有进去参观。其实中国,“字母化”曾经也有过很大市场,幸好没有实现,不然那些古汉语里优美的篇章如何去领略,包括日韩也一样,古籍中那些优美的篇章,甚至是历史记录,都无法完整传承了。

  艺伎街的房屋很多是1-2层的木质结构,很多木板都变成了黑色,地面是厚重的花岗石。街道干干净净的,行人稀少,各艺馆都挂有灯笼和牌匾,但我突然没有了任何的兴趣,网上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花间小路”,呵呵,就在此了。

  很轻松的走了一圈,看见不少地方贴有艺伎表演的宣传画,和女儿走近,仔细一看,很多“娇艳”的艺伎,果然都是男的,当然,女的也不少。这里最生动的时候应该是在夜晚,每到夜晚,这里都会有灯笼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你可以看到有灯光在纸窗的后面散发着柔和的光芒,门口整齐的木屐,甚至你还可以看到有实习期间的艺伎正在匆忙地工作着,不知是不是还可以听见优美的音乐。

  想一睹艺伎街的夜色是不可能了,因为我们还要赶往今晚的住宿地,名古屋的稻泽,明天前往白川乡。对我而言,我更想去看看本能寺、比叡山:
  1571年,着手布武天下的近畿大名织田信长为了巩固自己在畿内的势力,打破由第15代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建立的信长包围网,同时也是为了杀鸡儆猴和为重臣、亲友复仇,进攻了在当时被视为佛教圣地的比叡山延历寺并放火烧毁寺庙,杀死僧人、妇女数千,从此开始上洛的行动。 1582年6月21日,在织田信长已统一近畿地区,统一日本的“天下布武”战争将要完成之时,其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谋反,将其杀害,丰臣秀吉取代织田信长,成为了日本权利的中心,并最终统一了日本。本能寺之变是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变,日本历史也由此被改写

   残阳如血,我们再次奔往前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