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漫步威尼斯

 

2014年的1月,和好友一同开启了欧洲之旅。

选这个时间段,是因为便宜。

当时刚工作不久,抱着游学的目的,

去看曾经在建筑课本上

出现过的高楼大厦,古堡教堂,

走走一座座跨在两岸的大桥,

逛逛一家家街边的文艺小店,

听听一个个这些城市的故事。

看看世界另一边人们的生活。

 

 

水城威尼斯

我是一个面具控,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威尼斯的存在,那些精美的面具,华丽的服饰,以及一个个面具背后的故事,都是吸引我的地方,从船上第一步踏上威尼斯的土地,手中的相机就没有停过。不过看看同行的人,就知道天气不怎么样。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雅海的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有统计显示,1957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为17.4万,而2009年10月份刚刚公布的常住人口总数还不到6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威尼斯建筑大学(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简称IUAV,坐落于意大利威尼托大区的首府威尼斯自治市,是一所成立于1926年的以建筑研究为主的高等学府。

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在1630年黑死病肆虐之际,共和国政府决定兴建此教堂献给圣母玛利亚,由著名设计师巴尔达萨雷·隆格纳设计,正式落成于1687年。软装设计师应该对这个教堂很熟悉了。

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广场上的钟塔。

走进这座城市,你会看见城市被蜘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许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仅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的你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似水非水的城中。运河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

河道的四周是上百年的古老意大利风格的建筑,随着来往的船只缓缓的行进,感觉像是进入了中世纪的老电影里的画面,美的令人窒息。各种大小各异,风格不同的城内建筑紧紧的连接起来,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

 

叹息桥

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据说这“叹息桥”本无名份,只因关在右岸监狱里的犯人,在执行处决之时,要从此桥通过,走到行刑室去,犯人此时可通过桥上的护栏与亲属见最后一面,这时桥下亲人常闻犯人叹息之声,后来诗人拜伦到此有感,为此桥定名为“叹息桥”。总感觉在中国,这分明就是奈何桥,过了桥就阴阳两隔了。

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既是威尼斯市的中心,也是游人集中之处。当然也是建筑学的必考题,默写平面图并写出广场设计的优点。

先来说说设计优势吧,这比起我们现在很多广场是非常之小了,可能在中世纪算是个大广场吧,他梯形的平面,从钟塔望去,原本近大远小的视觉被他人为收缩后,感觉比实际长了100米,再加上两侧的市政大厅连拱形的长廊形成的整齐的阵列感,更加强了他的视觉长度。实际上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

不管是广场,教堂,甚至钟塔都姓圣马可,那圣马可到底是谁?耶稣门徒之长是圣彼得,而圣马可则是圣彼得的大弟子,有了这层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圣马可为什么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因为他比曾经的教皇狄奥多尔的分量更重。

 

广场号称是世界最大的无顶大理石客厅,四周遍布高档商店和著名咖啡馆。广场上成千上万的和平鸽穿梭在人群中间,不时地在游人头顶盘旋飞翔,只要你手拿一点粮食,它便会亲热的停在你的肩上或手中,抢着啄食。

大广场与教堂建于公元829年,是为纪念耶稣的门徒“马可福音”的撰写人马可而兴建的,故广场与教堂均以马可之名命名。

 

教堂的右手边还有座时钟塔(Torre dell’ Orologio),建于 15 世纪,上面刻着一行很有意思的拉丁文:“我只计算快乐的时光。”这座钟的外表,除了显示时间之外,还可看到季节、月亮及太阳在黄道上的移动轨道。看起来就像《圣斗士星矢》黄金十二宫篇的那个计算着雅典娜生命的时钟。

 

威尼斯总督府

又称威尼斯公爵府。始建于9世纪,属于欧洲中世纪哥特建筑。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法兰克福城市的中心和象征,中世纪的时候,这里是集市和商品交易会。

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出来,将他藏在一层一层的肉制品下,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一眼望去,总督宫上也少不了圣马可和他的狮子。不过,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威尼斯,狮子的形象远多于圣马可。飞狮的形象很早就为威尼斯人所崇拜,是一个地方性的神灵的形象。网上的英文资料印证了我的猜测,威尼斯飞狮在公元前就存在了。

圣·马可大教堂

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的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在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为圣马可兴建教堂,圣马可的陵墓就在教堂的金色祭坛(Pala d’Oro)之中,因而大教堂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

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 

网图很美好,但是没错,我就是没赶上好时候,去的时候,教堂正在整修,看不到建筑全貌.

圣马克教堂里面是不能够拍照的,只有在外面拍,所以只有一张屋顶与地面,仅仅这一点就知道其华丽程度,门口那些彩色的大理石柱子花纹完美对称,地面也是各色的大理石镶嵌花纹。

 

威尼斯的蕾丝店

关于威尼斯的蕾丝,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岛上的渔民们因为常年要出海捕鱼,思念丈夫的妻子们就会在闲暇时围坐在一起,仿照着渔网的样子用棉线进行编织,然后再将编织物缀饰在衣服的边缘上,希望能够时刻与丈夫的心灵相伴。因为一针一线都暗藏着妻子们内心的思念,所以粗糙的渔网最后慢慢演变成了美丽的蕾丝花边。

而后,威尼斯成为了欧洲蕾丝的著名产地,正如现在的奢侈品一般,到了16世纪,布拉诺蕾丝已经成为各欧洲皇室的御用品:路易十五、维多利亚女王、玛丽皇后等都把蕾丝当作华服上重要的装饰。纯手工制造的精美蕾丝迎合了人们对于华美繁缛的装饰追求,成为了人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不管男女老少皆对它痴迷,当时市面上的蕾丝都是来源于威尼斯的舶来品,昂贵又稀有的特质使其成为了身份尊贵的象征。

如今许多文章谈及蕾丝时,都说是洛可可之花的重新盛开,其实不是。17世纪时的透孔花边工艺就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而那是巴洛克时代。在17世纪的一百年间,针织花边经过不断演变,成为有名的威尼斯式针织玫瑰花边。到了17世纪末,威尼斯针织花边已经精美得令人难以置信。说蕾丝体现了18世纪洛可可风,或许与法国蓬巴杜夫人有关。在蓬巴杜夫人的肖像画中,她的衣服多处装饰着层层的细丝褶边……

桥与船

水把威尼斯分为120多个小岛,每个岛之间就形成了水巷,岛与岛之间就靠桥连接,所以人们出行,近距离走桥,远距离就坐船,供游客乘坐的就是这两头翘翘的木质小船“贡多拉”。

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

 

贡多拉有大有小,小的是双人情侣座,大的最多可乘六人。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

 

 

威尼斯的小店

要说街边小店,最多的便是面具与各种珠宝店了。

早在公元13世纪,威尼斯就有法律规范面具的使用。威尼斯人把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人们从不知道威尼斯人具体是何年开始戴面具的,

十六世纪,身著斗篷,面具的造型依然未获准,但「面具客」(Masquerade)仍旧穿梭于威尼斯的街道巷衢之中,他们有的是密会情人,有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杀,无论如何,十六世纪的威尼斯,「面具」仍然横行于其中.

在18世纪之前,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戴着面具去工作和生活。具体说来是从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长达8个月。至于10余天的嘉年华狂欢节和为期40天的斋戒日更是面具不离身。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溯到1700年前。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当然,如果作为一个旅游者去参加狂欢节,又不想花费钱财买面具,也可以找当地的街头画家在你的脸上即兴画一幅,钱是省了不少只是不要被识破了哟。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在这短短的节日里,这个被称为威尼斯的小共和国,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其他国家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社会大融合。

在面具后面,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年轻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品也是举世闻名的,只是实在不好带就没有买,而面具来说,基本上是mead in yiwu。

当时没有相机,仅仅拿一个iphone4s拍了一路来做记录,之后想把拍下来的画面变成速写和水彩画,还特地找了很多好看的角度,却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一拖再拖。对于现代建筑来说,从骨子里就喜欢古典建筑,无论教堂,宫殿,寺庙,民宅,每一处都是雕塑,绘画,工艺的完美结合,各有各自的信仰,觉得这才算是完整的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巅峰呈现。目前也是,热爱2500年前的印度古典舞蹈,2500年前的山海经故事,2500年前的各种非遗手艺。可能自己有个穿越回来的老灵魂吧。

小结

做游记是想把之前获得的一手灵感复盘一遍,

威尼斯就是那个日思夜念的城市,

他浪漫唯美,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

人生总要有一次去体验威尼斯的面具狂欢节,

当然是带上自己做的服装和面具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