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愿不愿跟我走 

去看飞翔的海鸥

GALA《北戴河之歌》

一首《北戴河之歌》送给我现在生活着的城市——青岛。

我来青岛已经九个月,今天上课时恍惚了一下,还是不敢相信自己如今是在青岛上学;前几日吃完宵夜回来,骑着电动车在十一点的海大校园里边,忽然就想到自己之前想过的“城市系列”文章,永远是会忘记自己所处的城市,便萌生了为青岛写一篇文章的想法——之后当然还会有天津、唐山……

用我这九个月在青岛的时间,写下这篇行记。

我印象里第一次来青岛,是在2012年。

那一次是随我爸过来办事,当时正好也是假期在天津学画画中间休息一段时间,便随之驱车赶往了青岛。

那次在我记忆里留下的印象不深,因为在这里只待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早上便走了;不过依旧转了一转五四广场,当时的五四广场看起来好大,记忆中是绿色的海水,腥气味儿蒸腾在了空气里。

如此,记忆里便不再有什么对于2012年那次同青岛偶遇的记忆。

第二次来青岛,便是2020年9月——我大学开学的时候了。

这是我来青岛拍的第一张照片,开了一天的车,下了高速便来到大学门口,新鲜劲儿刚起,留下这张照片作为开始——当时殊不知我将来会进进出出这个门几次,也殊不知这个门里门外会发生多少与我有关的故事。

我是憧憬大学的,尤其是离家不近的青岛;我渴盼着离开中原地区,想要自己去远处看看。

和所有来青岛游玩的旅客一样,我们是一定要看海的——于是去了离我们学校最近的海边——石老人;我当时认为、现在也如此,石老人和北戴河黄金海岸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海更清澈一些。

后来慢慢、石老人成了我的熟人,我去石老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不同的目的、也有不一样的情绪……石老人仿佛也见证了不同的我、以及瞬息万变的自己。

在石老人,虽说是一片相同的海,但是每一次我见它也各不相同;就如同它见我一般。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青岛的历史底蕴并不太浓,反而这样,更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走在老城区的路上,感觉时间都变慢了。仿佛一分钟变成了一百八十秒,一小时变成了一百八十分钟,什么都是缓缓的。尤其那里橙色的房顶,好似一直都在经历着日落。

我是着实喜欢沉浸在日落里的。

这是我来青岛之后看的第一个日落,这样的日落就是声势浩荡,仿佛焚天了;

这是秋日里在地铁站的日落,这样的日落就显得温柔,想要让人浸润在橙紫色的海洋里;

这是前些天的夏日傍晚,明日将尽,我从学校七区出来,看到远山淡影,是散文一样的日落;

这是昨日,举火烧天,是一种魔幻现实样的日落,我们好似不在地球之中,可能是在梦境,无法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时候我羡慕小王子一天可以看到四十多次日落,怎会看得腻了呢?果是夕阳无限好,黄昏又如何?

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明的时候才回家里。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青岛的夜是冷的,是没有感情的,海浪在这冰冷的夜里也是没有生机的。

香港中路的夜里是嘶吼声与空寂声的交融、鲁迅公园的夜里是礁石与海浪的交媾、石老人的夜里是明月与海面的静谧。

无事或者有事的时候,我总爱在夜色中一个人独自行走,耳机里播放三两音乐,融入片刻的宁静,同这座没有夜生活的城市和解。

夏日也是如此。

近来青岛是潮热的,不像华北的闷热,这里的热气氤氲着水雾,一齐钻进你的衣服布里,或者洒落在书页里;因为没有空调,所以只能听任电风扇随意乱转,把潮湿摊开来,平均地让它们分布在每个角落。

春风沉醉,夏风何不如此?

我总爱在阳台坐着,看书也好、看雨也好,总能静静发呆,感受这咸湿的风,呼吸来自黄海的味道。

尾声

关于青岛,我不想再过多分享,可能意识到自己对这座城市来说又不是客人又不是主人,这里仅仅如同一个nomadland,便也无言了。

那就如此浸润在海风之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以及生长。

“一种衰颓的美感,一种使人可以安居下去,于不知不觉的中间消沉下去的美感,在这港市的无论哪一角地方,都感觉得出来。”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