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爬香山,远远望见山林雾霭中有几座白塔。旁边的朋友说,那是孙中山先生曾停灵过的碧云寺。我并不太热衷瞻仰伟人英灵,且目力所视以为要爬上香山顶才能抵达那里,所以便一直未曾参访碧云寺。

近来读了些关于北京三山五园的书,其中关于碧云寺水泉院的描述让我颇为心动。加上秋色的催动,自然而然,把碧云寺列入了赏秋必游目的地清单了。

十月二十五日约了朋友海浪,乘西郊线去香山碧云寺。下车后顺着地图导航走过去,才发现“原来去碧云寺并不需要翻过香山”,只要沿着一条叫煤厂街的胡同,走到尽头,便是寺庙的山门了。

此时正当红叶季,去往香山公园的路段,真是人潮汹涌,让我条件反射般一下子好像闻到了多年前在公园里处处弥漫的烤肠味,那也是我对香山公园仅存的几个记忆之一。

而去往碧云寺的煤厂街,却清静得很,偶尔遇见个人,似乎也是胡同里的居民,大清早穿着睡衣睡裤,趿着拖鞋,从自己屋里切咧到对面小卖部买包烟。

进了碧云寺山门,是古刹常有的松柏队列,一路引导着访客前往山门殿。依旧绿油油的,而它们背后院墙上的爬山虎已经完全入秋,片片红黄。长长的青松参道,一路走,也能举目远眺连绵延展的山峦,那上面已非“碧云”,而呈现出斑斓绚丽的“流朱”之色。

据说碧云寺依山势层级而上,所以,在这样的季节来到此处,我和海浪都希望能在寺庙里的至高点,避开熙攘的人群,欣赏到香山红叶的壮景。

出了松柏参道,望见山门殿。先有一对雕工极其精美的石狮子,任是谁也能一望便知是古人的杰作。对,是明代的。据说还是魏忠贤命人为他自己将来的长眠之所准备的。魏忠贤虽然名声很差,但以他当时“九千岁”的地位,必然是请最好的工匠不惜成本地做的。

石狮子后是一座汉白玉石桥,有着被风霜与苔藓浸染的斑驳,有着简约且精美的雕刻,只是残破的地方在现代做了些修补。石桥架设在一道深深的沟壑之上,桥下溪水潺潺、草木清华。

过了山门殿,举目望去,红墙、台阶、修竹、老树、深庭……顿生“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真的是,太好了!

我们在这一层高低错落的庭院里流连了许久。

天王殿院墙外,可望见一树正处最佳赏味期的古银杏伸展出墙。有位摄影师正支着三脚架,静静的,琢磨着,各种角度,拍摄大片。

天王殿内,哼哈二将泥质彩塑一哼一哈地怒目俯视着这几百年来数不尽的匆匆过客。

再往上一层,是弥勒殿。弥勒佛雕塑,造型简约、线条流畅,有一种大写意之感,明代的艺术风格。不过,我没拍照,可能心里还是升起了宗教的敬畏吧。

弥勒殿内的中庭,几株古松苍劲秀美、遮天蔽日,两侧各有一株银杏,也是几百年的老树,而这秋日里支展开的扇形小叶片,却金黄鲜嫩得那般可爱,在阳光下、微风中,闪闪发亮,叫人目光久久留驻,不忍离去。

访客基本都在欣赏那闪闪发光的银杏,似乎很少留意到中庭内西北侧有一淙淙涌出的。也许,这水泉,才是此寺院最为钟灵毓秀的所在。但这,只是一出口,更幽妙的还在后面的水泉院。

继续拾级而上,进入释伽牟尼殿,东西厢房乏善可陈。庭院内一左一右各有汉白玉石栏围起的鱼池,里面的小红鱼都指头那么大,大概是新近放养的,并没有旧时文人墨客书里描绘的肥鱼。水也有些浊。可能这里的山泉,都不再是天然的山泉了,泉源早就枯竭。

再上一层是菩萨殿,庭中有乾隆御碑亭,大概是记录了乾隆年间对这座始于元代的寺庙重加修葺,并加建金刚宝座塔、行宫水泉院和罗汉堂的事迹吧,里面大概也有乾隆帝在碧云寺听泉作的诗吧——这是我猜测的。我们现代人游访古迹,似乎已经不太有耐心细细地辨识那碑文上的字迹了。这习惯不太好,既来访古,还是应该讲究点。

菩萨殿庭院南侧一门,可进入寺院南跨院的罗汉堂。那是乾隆十三年借鉴杭州净慈寺罗汉堂修建的,但建筑形制是汉藏融合式,平面呈“田”字形,内有508尊罗汉依序在“田”中四个“口”里排列。

里面不让拍照。但是……对不起,我拍了。因为它太美了!我觉得它比之京都的三十三间堂,并不逊色!每一尊罗汉都各个不同,都惟妙惟肖,木胎金漆,一列列排开,非常精美!

一般每座寺庙都有些求神问卦方面的独特之处,不管是科学无法解答的,还是世人久而久之赋予它的,比如有的求子,有的求财,有的求姻缘,求健康。网上说,到碧云寺可至罗汉堂数罗汉,数到自己当年岁数那一尊,可观其举止神态面容以及主管事物解秘自己当年运势。我对问卦算命这类事一向敬而远之,但这次生出体验一下的兴致,便请教了看馆大叔,数了数,数到了一位,观其姿态神色,咧嘴而笑,悠哉怡然。海浪数到的那位,手舞足蹈,十分可爱。然后我们又仔细观察了列位罗汉尊者,看起来,无一不是姿态令人愉悦的。照这样,其实谁人都可以算出一个好运势来。但如果细细解签,可能就是“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的。

终于要来到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了!水泉院——一组位于碧云寺北跨院的清代皇家园林,乾隆皇帝的听泉别苑。

这一组附属寺院的园林,按规格来说,约五进院落,由台座、叠石、古树自然划分空间。园林从东到西,山环水绕,花木扶苏,亭台廊轩点缀其间。它从二百多年前延续至今,经历过几多变故,仍留有些许古韵风华。

其实从中山堂前的侧门跨进水泉院时,我有些失望,那景象,就像校园里的教职工家属区一般庸常。往东过一月洞门,沿着石路小径,转到含青斋前面,出现叠石水池,才算有些园庭的景致。顺着水泉流向继续往东,出了涵碧斋前面那道月洞门,再回首时,惊艳的“景点”出现了……绚烂的金秋,就这样镶嵌在一圆形“相框”内,一下子让眼睛找到了着落点!

这是一种“网红”式的美,带着某种人类行为心理学的意味,总能一下子抓住你的眼睛,容易出片,便于传播。不信,你可以打开小红书或大众点评搜“碧云寺”,这个点位大概率是碧云寺赏秋打卡的“第一机位”

水泉院的精华,其实在这一组跨院的西端

那里倚临峭壁,古木华盖,亭台楼榭,叠石堆山,泉水自石缝中淙淙流出,静谧、幽美,我觉得,这大概是我在北京参访过的最美的寺庙园林。

可惜,它拍出来并不惊艳。它的美,是一种你游走在其中的感觉。移步换景、高低俯仰的视觉,弥漫在空气中的缈缈松香,水泉潺潺之声,间有鸟雀划过上空的树林,水化成气令人感到庭院深深的氤氲诗意,静谧,静谧……难以描述的美感。

这只是古代帝王家的冰山一角,而且是残存的一角,我们永远无法与他们感同身受。

更遗憾的是,知道有这样的人生,那样的人生,有这样的美,那样的美……而我们只有这一生,只能站在这一生里体验。

整座碧云寺的最后一层平台,便是从香山公园里隔着山林可遥望的金刚宝座塔。它建造于乾隆十三年,和北京西直门外的五塔寺(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看上去很相似,当然,它们的出资人同是乾隆皇帝。

不过,碧云寺这座,宝座上有七座石塔,分别为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圆形佛塔,另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角各有一小塔。这是曼陀罗的一种特殊变体。

然而,我们现在的游客不能再登塔。看季羡林等先生们写的西山游记,以及那时的摄影爱好者留下的黑白照片,可见宝座和上面七个塔的塔身,都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

到此,碧云寺一游也告尾声了。本来期待在寺中至高点眺望香山红叶的,但我们所站立的金刚宝座塔庭院里,长松遮天。而传说中能眺望群山绵延、平原无际的点位,其实是在那金刚宝座塔上……

所以,要看漫山遍野的红叶,还是进一趟香山公园吧。

正好,香山寺复原工程已完成,即使不为红叶,也值得我们再访香山。因为香山寺的所在,便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潭水院、清代皇家园林静宜园的核心所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