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  日内瓦(Genève)—马蒂尼(Martigny)—霞慕尼(Chamonix)—奥斯塔 (Aosta)–米兰(Milano) -威尼斯(Venezia)724公里

日内瓦离法国很近,去意大利本来可以先入法国,然后走高速到米兰, 考虑到这次行程计划中穿越阿尔卑斯山,我选择了绕日内瓦湖半周进入法国的路线,这样走的好处除了能近距离欣赏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以外,还可以再次利用一下瑞士免费高速的便利,因为法国和意大利的高速路都是收费的。

高速路离日内瓦湖有段距离,有的地方被架设得很高,在这里鸟瞰日内瓦湖,却有一种苍茫的感觉, 雾雨蒙蒙,视线模糊,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清新和朦胧,我仿佛又回到了云贵之巅,洱海之畔。走完了绕湖路,汽车就进入了阿尔卑斯山区,随着海拔的提升,城市逐渐远离,而雪山的景观却逐渐清晰起来。

有点苍山洱海的感觉

城市逐渐远离

雪山的景观却逐渐清晰起来

阿尔卑斯山(Alps)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经瑞士、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东到维也纳盆地,绵延1200千米。宽120—200千米,最宽处可达300千米。山势高峻,平均海拔约达3 000米左右。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 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 600平方千米,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阿尔卑斯山区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高大的褶皱山脉也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形成的,角峰、冰川槽谷等是冰川的遗迹。当高大的阿尔卑斯山形成以后,近200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被厚达2 000米的冰层所覆盖 。冰川侵蚀岩石,凿地开道,形成了很多突兀的峭壁、尖锐的角峰和冰川槽谷,使山势显得特别险峻。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的许多大河,如莱茵河、多瑙河等,都发源在这里,水力资源丰富。(资料来源:百度知道:Alps是哪座山?)

阿尔卑斯山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水汽特别大,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流吹佛着欧洲大地,使得欧洲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要温暖湿润,而这种暖湿气流吹倒阿尔卑斯山,等于遇上一座巨大的迎风坡,大量的降水给这里的植被带来了很好的生长条件,无论是温湿带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和高山草地都显得非常丰茂,我想到了冬天,这里一定又会成为滑雪、观赏雪景的理想场所。其次让我印象深的是虽然这里已经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寒冷地带,但交通设施却一点不落后于人口密集区,这里公路、铁路,缆车道等现代化交通网络密集,游人如织,只要我们在某个观景点停下来,总会见到坐满游客的火车、汽车穿梭而过。

法瑞边界坐落在山坡上,这个非常小的边检站,它有点像深圳海边的贝仔角关,这里仅有瑞士的海关官员,法国这边是不设防的,所以进入法国是没人查验证件的。过关后,继续上坡,过了垭口,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就近在眼前了。

勃朗峰(法语:Mont Blanc,意大利语:Monte Bianco,意为白色之山),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海拔4 810米,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也是西欧的最高峰。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下坡不久我们就来到霞慕尼(Chamonix),这里是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观光中心。

霞慕尼(Chamonix)是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地,这个狭长的小镇人口只有一万多点,但是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动辄就达数百万。据说观光客主要集中在冬天和盛夏。从每年的12月到隔年的3月里,小镇上到处都是来滑雪的人们。而到了6月到9月之间,来这里的游客大都是来登山、度假或者避暑的,霞慕尼是攀登勃朗峰的最佳起点。她因拥有全欧洲最高的缆车站而闻名。这个缆车站位于“南针峰”,游客乘索道可以直达海拔3842米的观景台,近距离欣赏勃朗峰的英姿。

霞慕尼火车站

冰川近在咫尺

离霞慕尼小镇不远,就是勃朗峰公路隧道(Tunnel stradale del Monte Bianco),这座法意两国于50年代末修建的穿山通道,全长11. 6公里,曾经是欧洲最长的公路隧道。我们来到这里时,隧道口已经排起了500多米的长龙,开近了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是等待交费,小车收费34.3欧元。相当于走了343公里的高速路,相比隧道缩短了巴黎到罗马之间220公里路程来讲,收费还是比较贵。

穿过隧道,就进入了意大利境内,相比于法国那边,这里要干燥得多,当然天气也就晴朗得多,看来一道山峰阻隔气流,两坡气候截然不同,这种景象非常像新疆独库公路穿越天山的情形。由于视线好,勃朗峰及其冰川、植被可以看得更清晰,在此相片的效果也不错。

意大利这边看勃朗峰

以后的路基本上都是下坡,路边的植被也从稀少到逐渐丰密,空气也由干燥逐渐过渡到湿润,看来阿尔卑斯山毕竟不高,还不能像天山那样完全将暖湿气流挡住。过了都灵,山消失了,以后一直到米兰和威尼斯,公路都在波河平原上穿行。

意大利高速公路

山上的城堡

意大利高速公路和法国一样,也是到了城市就不收费,我们过了米兰(Milano)收费站后,离市中心还有几十公里,米兰是个非常大的城市,但高楼不多,走在路上很难辨别哪里是市中心,加上GPS失灵,我们只能借助指南针朝着东南方向开,还好城市的道路呈辐射型,我们把车开到一雕塑下面时,居然发现已经到了杜莫广场(Piazza Del Duomo),这里正是米兰城市的轴心地带。

广场上中世纪杰作杜莫主教堂(Duomo)是米兰市的象征,也是欧洲最著名的3大教堂之一,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构建,巍峨瑰丽,宏伟壮观。广场北面是著名的维克托•埃马努埃尔长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它是一座呈十字形的彩色玻璃覆盖的拱形建筑物,地面由大理石铺砌,这座19世纪的建筑物,现在看来仍不失时尚。广场上的雕塑千姿百态,既有威武庄严的国父骑马像,也有著名艺术家雕塑,还有现代派的“裸体”铜像。

杜莫主教堂

埃马努埃尔长廊

雕塑

另一座教堂

漫步在杜莫广场,我感觉这里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地方,“破旧”的有轨电车穿梭在雕塑和古代建筑物之间,给人的感觉却是“般配”。音乐家现场讲解并演奏经典名曲,观众在欣赏古建筑艺术的同时又“搭配”了美妙的旋律 ,游客进出着意大利的一流商店,也体验了时尚之都的潮流。

有轨电车

音乐家现场讲解并演奏经典名曲

米兰商业街

离开米兰,已经是晚上8点,由于妻子昨天晚上网上预定了威尼斯(Venezia)的酒店,使得我不得不在夜晚狂奔300多公里,到了威尼斯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威尼斯市里不准走机动车,必须把车停到桥边指定的停车场,然后人步行或坐船,这样我们到达酒店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8月17日 威尼斯(Venezia)大半天—佛罗伦萨(Firenze) 256公里

威尼斯(Venezia)是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坐落在亚得里亚海(Mare Adriatico)西北角,人口34.3万。城市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有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威尼斯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80条水道、378座桥梁联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称。公元452年兴建。八世纪为亚得里亚海贸易中心。十世纪曾建立城市共和国,中世纪为地中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新航路开通后,因欧洲商业中心渐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工商业发达,以生产珠宝玉石工艺品、花边、刺绣等著称。驰名的旅游中心,年有3百万游客。

威尼斯有大运河(Canal Grande)呈反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在威尼斯旅游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我认为只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留意三件事情,然后在散步中就可以领略到其水城的魅力了。三个关键点是:1、火车站及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 2、里亚尔托桥(Ponte di Rialto)。3、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留意的三件事情是1、坐船 2、逛商店 3、发呆一下。

火车站和罗马广场是威尼斯的门户,这里是大运河的两个出海口之一(另一个出口在圣马可广场附近),由于市内没有陆路交通工具,所有开车来的人都要把车辆停在罗马广场,所有下火车的人也都要在此坐船或徒步,可以说这里是威尼斯游览的起点。游客到底想徒步还是坐船最好在此研究一下地图和攻略,而这里有很多免费的资料可以获取。个人认为先徒步为妥,因为这时体力比较好,再有只有徒步才能深入领略当地风情。

火车站

大运河

里亚尔托桥(Ponte di Rialto)是横跨在大运河上,它是威尼斯本岛上横跨大运河最宏伟的桥。今天所见的里亚尔托桥是重建于1508年,约55米宽,7米高的石头桥,里亚尔托经过了一项新石桥设计竞赛,参赛者包括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帕拉弟奥(Palladio)和圣所维诺(Sansovino)等名建筑师,最后冠军竟然凑巧的落在安东尼•达蓬特(Antonio Da Ponte,Ponte即是桥的意思)身上。自中古世纪以来,里亚尔托桥就是威尼斯城的贸易中心,桥上因两列的商店而分为三部分,桥下周围有不少的餐厅及商店。里亚尔托桥也是威尼斯重要的观景点之一,在此俯瞰大运河两岸的繁华是一大享受,也是威尼斯之旅的重头戏之一(资料来源:行游中华)

古老的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是城市活动中心,它有着有着“欧洲最豪华客厅”的美誉,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筑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东面耸立着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圣马可广场也是威尼斯游客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找个角落坐坐,拿片面包喂喂鸽子,爬上钟楼鸟瞰一下整个威尼斯的全貌,或走到海边,欣赏一下对面海岛上的教堂,都是很狭义的事情。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因此,坐船去领略一下“水”的风情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这里供游客选择的船主要有三种,一是公交班轮,它是两层机动船,大概能载100多人,主要行驶在大运河上,速度快,时间准,价格便宜是其优点,但停靠点少,体积大,小河道去不了。二是贡多拉(Gondola), 它是长约12米、宽约1.7米的黑色平底船,最多可坐6名乘客,它装饰华美,两头高翘呈现月牙形,钩嘴形的船头可以方便地探索桥洞的高度,几世纪以来,贡多拉都是威尼斯境内主要的交通工具。  三是摩托快艇,主要是当地人的交通工具。游完了圣马可广场,游客一般都会乘坐班轮到罗马广场,而乘坐贡多拉,则主要目的是体验威尼斯风情,有些船夫会唱咏叹调,这会使搭乘贡多拉别有一番风趣。目前贡多拉的费用很高,不过还是有很多旅游者愿意搭乘。

小运河–威尼斯的水道和桥

贡多拉

海上教堂

威尼斯满街都是艺术品商店,最有特色的算是面具店和油画店,在散步的过程中进出几家这样的店会有惊喜的,当然,顺便看看一些小的博物馆,也会让人发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在此留下过足迹。如果逛累了,找一家视线好的酒馆坐坐,发呆些时间,一边欣赏运河和古建筑,一边享受一下意大利式的服务,则又体验了另外一番风趣。

私人码头

教堂也有自己的专属码头

我们一家在威尼斯闲荡了一天,走走停停,晃晃悠悠,除了欣赏上述的“著名”景点外,城市的很多小景致也让我印象颇深,比如说门铃,家庭小码头,以及各式各样的小桥,最后我们坐班船回到了罗马广场。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不想再住一晚了,况且这里的停车费巨贵(一天20欧元),我们决定离开这里,前往佛罗伦萨(Firenze)的公路一直是上坡,当我们赶到目的地时,已经感受到秋风的凉意了。

门铃

面具

威尼斯跨海栈桥

8月18日   佛罗伦萨(Firenze)大半天—比萨(Pisa) 110公里

佛罗伦萨(Firenze)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Rinascimento)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它位于阿尔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四周环抱以丘陵。佛罗伦萨素有“翡冷翠”之称,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鲜花之城”。全市共有40所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所宫殿及许许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称。它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保存地之一。(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昨晚住在市郊,我们一早就来到了市中心,将车停在居民区的车位上,即使是这样繁华的地方,仍然有免费的停车位。这里离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只有100米的距离了。

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Duomo S.Maria del Fiore),也称“花之圣母大教堂”,号称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建于1296-1436年。这是一座十分辉煌的文艺复兴式建筑,由黑、绿和粉红色条纹大理石砌成的外墙,极具魅力,而那独特的大圆顶和那别致的乔托钟楼(Campanile di Giotto)为其精华所在。走进教堂,仿佛又有回到巴黎圣母院的感觉,那弓形顶棚,玫瑰花窗,还有那盏盏蜡烛灯,一切是那样眼熟。

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和乔托钟楼远景(来自网络)

教堂内部

爬上乔托钟楼,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教堂的大圆顶。

往下看(内部)

往上看

站在楼顶平台,放眼望去,佛罗伦萨的古城风貌一览无余,这座14世纪就形成主要框架的城市,现在看来其城市布局都非常合理。一座座教堂点缀在红色屋顶的群楼之间,楼房下衬托的城市道路是那样笔直,有序。这显现出当时城市规划者的远见。

告别了花之圣母大教堂,朝着东南方向穿过两条巷子,我们就来到了但丁的故居(Casa di Dante),眼前这座砖石结构的破旧小楼,墙面由于岁月久远显得凸凹不平,没想到这位世界著名诗人的居所这么简陋,若不是墙的中间有但丁塑像,谁能相信这就是他的故居呢。

但丁故居南面几百米的地方,是西尼奥列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

这里有一座建于十三世纪的碉堡式旧宫(Palazzo Vecchio)。旧宫上的塔楼高94米,它是意大利最夺人眼目的公共建筑之一。

但更吸引人的,我认为是旧宫侧翼的走廊,现在连同整个广场成为了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馆,其各种石雕和铜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传神,如人们所熟悉的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复制品等,令参观者和各国游客叹为观止。

目对这一件件艺术珍品,我又想起了我来欧洲前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法国和意大利能成为世界的时尚之都?现在看来,可以得出结论了,两个字—文化!这不仅仅表现在登大雅之堂的宗教、皇家建筑上,漫步在佛罗伦萨的街道上,处处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即使是卖艺者,也让人感觉其对文化的热爱,行为艺术者比比皆是,他们身穿沉重的外袍,十多分钟都一动不动,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是不能用讨钱来解释通的,歌手带着唱片,现场演绎着自己的作品,也给人感觉不出他是街头卖艺者。

行为艺术

漫画家为游人画像,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特征,但面对女儿时,他怎么也勾画不出鼻子的特征,这也是对文化理解的偏差。

离旧宫不远的阿尔诺河上有一座千年古桥——旧桥(Ponte  Vecchio),这座二战期间佛罗伦萨惟一幸免于战火的桥,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更因为但丁对阿特丽丝刻骨铭心的一见钟情,使它成为今天各国有情人心目中的“爱情桥”。在桥上和它的岸边,一对对男女牵手、拥抱、接吻。其实,只要是有关佛罗伦萨的影视作品,就一定会有旧桥的镜头。旧桥整体是黄色调的,而阿尔诺河的水也泛着稍许的黄,如果给镜头定格,旧桥就是一幅渲染着缠绵情思的油画。(资料来源,厦门晚报)

圣克罗切教堂(Santa Croce)的吸引人之处不仅是艺术殿堂,而且是佛罗伦萨270位著名的居民的埋葬之处:其中有伽利略(Galileo)、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和马基亚维利(Machiavelli)。这座外形类似与米兰杜莫主教堂的建筑物,建设和维修资金来自于有钱的佛罗伦萨家族,这些富有的佛罗伦萨人认为能参与建造教堂是一种谦卑的行为,更能够与谦卑的方济各会修道士埋葬在一起为荣。

我们在佛罗伦萨的最后一站是参观米开朗基罗广场(Piazza Michelangelo),它坐落在佛罗伦萨东南方小山丘、铺着红砖的广场中央建有米开朗基罗的巨大塑像。从这里鸟瞰佛罗伦萨,整个城市就是一张精美的明信片。佛罗伦萨有太多的名胜古迹,限于时间因素,只能走马观花了,下午六点,我们抵达比萨。

佛罗伦萨–比萨公路

比萨(Pisa)是意大利中部名城,位于阿尔诺河(Arno)三角洲,人口10余万,面积190平方公里,纺织、制革业和商业较发达。比萨因斜塔而出名,比萨斜塔(Torre di Pisa)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博纳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公元1564年2月,天文学家、数学家、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即出生于此,更于比萨斜塔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论。这段历史被写入中学物理教科书。1987年比萨斜塔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自认为可与世界上著名建筑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们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语,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正竖直的建议最为深恶痛绝。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比萨斜塔可以登顶,但每次上塔的人数限制在30人,我们到塔下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已经排不上登塔的队伍了,这里只有登塔才收门票,在塔的周围游览照相则是免费的,联想国内,这种世界遗产的地方,早就给围起来并收高价了。

比萨的名胜古迹以奇迹广场(Miracolo Plaza)为中心,包括主教堂(Duomo/Cattedrale)、洗礼堂(Battistero)和钟楼(即比萨斜塔)等,它们建筑风格相近,下面是连着的草坪,夕阳还没有下去,正是一天光线最好的时候,斜塔就矗立在草坪上,非常好取景,大家摆的POSE无外乎是把塔推倒或者支撑斜塔。

主教座堂与比萨斜塔

洗礼堂

雷同的POSE

今天没有预定酒店,等到游览完了才开始找酒店,但却入住了本次旅程性价比最高的酒店,80欧元一晚的四星级酒店,看来如果有车,在行程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预定酒店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